【第十四講】(第2/8 頁)
者他不是用開口來啟請,是用默然的方式,是用一種行動的方式,來請佛陀繼續慈悲地開示見性的道理。
阿難尊者聽到佛陀前面所說的“如是見性,是心非眼”。所謂的盲人,你看他眼根敗壞,他也能夠見,只是他見到暗相而已,但是他能見的心性並沒有破壞掉。因為他過去有那個業力,所以他看到的一路都是暗相。那是業力的關係,是因緣的關係,跟見性是沒有關係的。聽了這個道理,他跟整個法會大眾,閉著嘴巴表示默然。
這個默然,古德說,可以說阿難尊者到這個地方是言窮理盡,無話可說了。但是他還沒有完全地開悟“眾生本具、諸佛所證”的寂常心性,所以這個時候希望佛陀慈悲再加以詳細的開示。但是他並沒有講話,只是默默地坐在那個地方,心中很虔誠、手合掌,眼睛看著佛陀,期待佛陀進一步的開示——就是以默然的方式來啟請。
這個地方我們解釋一下。古德說這一段默請的道理有兩層意思:
第一個,阿難尊者從前面的七處破妄到前面的初番顯見,到這個地方他跟之前不一樣。你看,佛陀講完一個觀念,阿難尊者又提出一個問題;佛陀破斥,阿難尊者又提出一個問題。那疑惑是相當的多。到這個地方,阿難尊者可以說是言窮理盡,無話可說了。對於妄想是什麼相貌,什麼是生滅心與不生滅心,已經有一點初步的概念。也就是說,他對整個真如本性已經能夠初步地直下承當。這是第一層意思。
第二層意思,阿難尊者雖然能夠初步地直下承當,但是因為習氣太重——你看我們平常六根接觸六塵,有幾個人心地法門是這樣迴光返照的?都是這樣心隨境轉。這一條路太熟了,我們這條路走得太習慣了。因為迷惑太久了,只是一番的開示,不足以破除我們心中的障礙。雖然說佛陀講的道理他都能夠接受,但是他希望佛陀您再給我開藥,因為這個病太重了。隨順六根攀緣六塵,向外攀緣的這條路太熟了,所以他請佛陀再進一步開示。
子二、正示。分三:醜一、徵名驗解。醜二、現相證成。丑三、結會責失。
既然阿難尊者有這樣的一個心境來啟請,佛陀就正式地開示:我們眾生心當中,什麼是生滅?什麼是不生滅?把生滅跟不生滅的道理開顯出來。這當中有三段:一、徵名驗解;二、現相證成;三、結會責失。
醜一、徵名驗解。分三:寅一、如來問。寅二、陳那答。寅三、如來印可。
佛陀徵問阿若憍陳那的名稱,來考驗在座的比丘是怎麼去解悟空性的道理的。也就是說,佛陀剛開始並沒有直接回答,佛陀請在座的長老比丘來回答當初是怎麼覺悟空性的,佛陀再作印證。佛陀先徵問名稱然後再開解。這當中有三段:第一個,如來問;第二個,陳那答;第三個,如來印可。
寅一、如來問
我們看如來問。
爾時世尊,舒兜羅綿網相光手,開五輪指,誨敕阿難及諸大眾:我初成道,於鹿園中,為阿若多五比丘等及汝四眾言:一切眾生不成菩提及阿羅漢,皆由客塵煩惱所誤。汝等當時因何開悟,今成聖果?
這個時候佛陀展開自己的兜羅綿手,就是非常柔細、非常潔白的、具足網縵之相的紫金光手。張開他的五輪指端,教誨阿難尊者跟與會大眾說:我最初成就佛道的時候,來到了鹿野苑當中,度化阿若多等五比丘。
這一段我們說明一下。
佛陀當初出家,是在夜晚的時候騎了一匹白馬,不告而別,偷偷地離開了王宮,到了森林當中去修習苦行。淨飯王在第二天早上一覺醒過來找不到王子,非常緊張,就派人四處去找,後來找到了悉達多太子。但是這個時候太子表明了他的心境,他絕對不再回去。國王沒辦法了,就在貴族當中派出了五個年輕有為的年輕人來保護太子,或者說是照顧太子,做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