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員書架
首頁 > 其他小說 > 淨界法師講楞嚴經63 > 【第十六講】

【第十六講】(第3/8 頁)

目錄
最新其他小說小說: 逃荒之路遇王爺穿越變成活藏寶圖,被全江湖爭搶穿時空的女將軍總裁心頭寵之這個保鏢我要了女朋友太能裝了怎麼辦修仙女海王,男主們由我來拯救!快穿:惡毒反派手握萬人迷劇本名柯:醫學教授日行一善碧海仙蹤親一口,活一天,他們求我別發癲九天罪神黑月光她滿口謊言戰錘:不朽耀金重生九六,斷她財路,她搞命啊雙穿之年代日常凡人修仙傳之神秘玉佩釣系美人一笑,在場都被撩成翹嘴靈異管理局的文員小姐斬神:我有一座塵歌壺!恐怖復甦:人間如獄

,成就了偏空涅盤。

大乘佛法是從變化當中看到另外一個不變化的本性,就是看到這個水流的變化,又看到它的溼性——清淨本性是沒有變化的。所以從清淨本性當中產生一種荷擔菩提心、荷擔眾生的菩提願望——上求下化。如果生命都只有變化的一部分,那麼菩薩不必發菩提心了,發出離心就好,所以這個在整個大乘佛法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如果你只看到生命變化的一部分,你很難發菩提心。你為什麼發菩提心呢?生命都是變化的,變化以後你就死亡,死亡以後到偏空就涅盤,就什麼都沒有,那生命是沒有價值的。

所以從這個地方,我們看這個觀念:“變者受滅,彼不變者元無生滅,云何於中受汝生死?”我們看到經文,佛陀不斷地在告訴我們一個生命觀,就是你今天要走大乘佛法的路,你要訓練自己雙向思考:生命有變化的部分,讓我們產生出離心,有所放下;但是生命當中有它永恆的部分,讓我們有所承當。所以你看大乘佛法講話,很少講單方面的:有所放下,有所追求;有所看破,有所承當。因為他看到的生命是兩部分:變化的一部分、不變化的一部分。這就是大乘佛法為什麼能夠“猶如蓮華不著水,亦如日月不住空”,能夠無住又生心、生心又無住,因為大乘佛法看到生命是看到兩方面。智慧會引導一個人的行為。

當然,我們從這段經文當中看,其實波斯匿王所覺悟的沒有那麼深。他覺悟不到、看不到真如本性,他只是相信有來生。看到在死亡到來的時候,有些東西是不受死亡破壞,能夠貫穿死亡,包括業力,包括六根的本性,所以他知道有來生,感到很安慰。他的覺悟只是這樣子而已。這一段是佛陀對波斯匿王有關斷滅見的啟請所作的開示。

癸四、約垂手顯見性無減。分二:子一、疑問;子二、示答。

好,我們看下一段,“癸四、約垂手顯見性無減”。這一段佛陀就正式來回答阿難尊者的問題。

這個垂手就是佛陀的手臂上指於空、下指於地,可以說是以上下的垂手來開顯見性是沒有增減的。

“十番顯見”前面的三番,都是把真妄作一個很清楚的切割:真實的東西是不變化的,虛妄的東西是變化的。可以說是破妄顯真。你看前面三段,都是把盜賊跟主人作一個非常清楚的釐清。但是這一段以後就不太一樣,佛陀開始發明“真妄不二”的道理:其實賊就是主人,主人也可能會變成賊。那麼問題在哪裡呢?就是在迷悟的差別。你迷惑的時候全部是盜賊,你覺悟的時候盜賊全部變成主人。這一段就不容易理解了,已經慢慢達到真妄不二的道理。當然,不容易理解的東西,佛陀是有善巧的。

我們看佛陀的回答。這當中有兩段:第一段是“疑問”,第二段是“示答”。

子一、疑問

我們看阿難尊者心中的疑問。看經文。

阿難即從座起,禮佛合掌,長跪白佛:“世尊!若此見聞必不生滅,云何世尊名我等輩遺失真性,顛倒行事?願興慈悲,洗我塵垢。”

佛陀在前面講到生命的變化當中有一個不變化的本性以後,阿難尊者有一個疑惑,他就從座位中站起來,禮佛合掌,長跪而白告佛陀說:“佛陀啊!如果我們六根門中這個見聞嗅嘗覺知它的本性是不生滅的,是本來清淨,那麼佛陀為什麼在前面訶責我們生死凡夫,是無始劫來遺失了真如本性,生起煩惱,顛倒行事,造作罪業,最後自取流轉?希望佛陀能夠興起大悲心,為我等來開示心中的疑惑,洗清我心中的塵垢。”這個“塵垢”就是指心中的疑惑。

這段經文,古德的意思是說,阿難尊者聽到了前面的經文說是“變者受滅,彼不變者元無生滅”,有生滅跟不生滅,那麼這個道理跟前面的不能會通。前面第三十三頁講到說佛陀訶責我們,說我們的心是念念生滅,是顛倒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

目錄
君奪臣妻?我懷權臣之子奪他江山!扶滄海30天,逃離鬼怪索情世界故事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