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七講】(第1/7 頁)
請大家開啟講義第 103 頁,子一,明世界相續。
《楞嚴經》前面的三卷經文,佛陀等於是講到了大乘佛法勝義中的真勝義性。也就是在整個大乘的教法當中,對生命的解釋是最圓滿的了。這當中有兩個重點:
第一個就是“相妄性真”。這個相狀就是我們整個五陰的身心。這個身心世界是生滅變化的。比方說,我們前生可能是一個天人,今生卻變成一個人的相貌。這樣的相狀是變化的,不管是色身,不管是內心的感受、想法,都是不斷地在變化。所以一般來說,我們眼睛所看到的、耳朵所聽到的種種的相狀都是一種虛妄相,因為它是動態的,是變化的。第二個部分就是我們的現前一念心性,它是真實不變的。我們講說是“在凡不減,在聖不增”。你前生做一隻螞蟻的時候,你的心性是這樣子;你變成了一個人,你變成了一個菩薩,乃至於成佛,你那一念心性永遠都沒有改變,都是如此的清淨本然、周遍法界,所以這個心性是真實的。佛陀剛開始是把相狀跟心性作一個很明確的說明,所謂的“相妄性真”。
到第二大段的時候,講到“性相不二”。也就是說,真實的心性跟虛妄的相狀是不能分開的,相狀當中有心性,心性當中也有很多的相狀。這兩個是不可分的,永遠分不開的。
講了這些道理以後,其實阿難尊者已經是大開圓解了,發了菩提心了,但是富樓那尊者跟二乘的無學,這個時候對“性相不二”的道理產生了質疑。其中第一個問題是說:“清淨本然,云何忽生山河大地?”說我們這一念清淨本然、周遍法界的心性,怎麼就產生了虛妄相呢?為什麼產生這些山河大地出來呢?
佛陀的回答很簡單,主要的重點只有四個字:迷真起妄。我們這一念心性本來沒有生死。這個觀念很重要——本來是沒有生死的。那麼沒有生死,怎麼就有生死了呢?一念的迷情,一念的妄動,就在清淨本然的心中產生很多很多的虛妄相出來。你看,螞蟻的相狀產生了,人道的相狀產生了,天人的相狀產生了,阿修羅的相狀產生了……這個就是一念的迷情妄動而有。所以,我們在觀察人生的時候要知道,“真本無妄,因迷故有。”心性本來是沒有虛妄相,後來怎麼有呢?只就是一念的迷情而有。
從這個地方我們可以看得出來,整個首楞嚴王三昧對治的,重點不在相狀,重點在心中那一念的迷情,那一念的無明的妄動,那一念的向外攀緣的心識。
這一念迷情妄動以後,產生了三種相續,所謂的世界相續、眾生相續、業果相續。我們在這一科當中講到世界的相續。這個“世界”就是依報的器世間。這地方有三大段:第一個是生成四大;第二個,結成二居;第三個,輾轉相續。
我們看第二段的“結成二居”。
我們前一段是講到一念無明的妄動而使令四大生起,這一段是說明四大相互的作用而產生了兩種的器世間:水地跟山林兩種器世間。或者我們可以分成四居,詳細來說是水居、地居、山居、林居。
我們看第一個,水、地二居生起的因緣。看經文。
火騰水降,交發立堅,溼為巨海,幹為洲潬;以是義故,彼大海中,火光常起,彼洲潬中,江河常注。
我們一般說高山跟平地,這個地方是約著平地來說。平地當中有水居跟地居兩種。
“火騰水降,交發立堅”,這是一個總說。火的體性是溫熱的,所以它是往上升的;水的體性是溼潤的,是往下降的。在整個水火兩種的一升一降當中,產生了互動作用,而生起了一種器世間。立堅這個“堅”指的是一種依報的器世間的產生。所以,為什麼會有大海,為什麼會有平地呢?就是水火的互動作用而產生的。這是一個總說。
這以下個別地說明。
“溼為巨海,幹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