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七講】(第2/8 頁)
個現前的明瞭身識,我們感覺到一種冷熱澀滑的感受。那當然,這個地方的所觀境是身識。其實佛陀對這個道理已經講得很清楚,就是身識的產生基本上是不自生也不他生,而是因緣所生的,就是我們前面說的“一切浮塵諸幻化相”。他把這種浮塵的幻妄相的生起已經講得很清楚了。
但是,對我們業障凡夫有必要再詳細地開顯,讓它更加明白。佛陀就說了,這個身識到底是從哪裡而來。你從什麼地方來?為什麼我們會產生對身體接觸的一種感受跟了別呢?佛陀是用假設的方式,就是假設這個身識不是因緣所生,它是有自性的。有自性的話,它就一定有一個來的處所。假設我們說,它是身根所生,從身根而來,那麼它就應該以身根來當作它的界限。身根到哪裡,它就應該跟到哪裡,它以身根為界限。或者說,是以外在的觸塵所生,那麼就以外在的觸塵為它的根本,以它為界限。提出兩個問,來帶動這段經文的一個總標。
醜二、妄相無體 分三:寅一、非因身生;寅二、非因觸生;寅三、非因共生
我們看它的別釋。佛陀要告訴我們去觀察,其實這種身識的了別的妄相,相狀是有,但是它體性是空的,妄相無體。
寅一、非因身生
先看第一段。
阿難!若因身生,必無合離二覺觀緣,身何所識?
這一段是說明它不是自生,不是身根所生。說,假若這個身識是有自性的,而這個自性是從身根所生——這個身識是從身根所生,那麼這樣子就有問題了。事實上的情況,如果沒有合離兩種的觸緣(什麼叫合呢?就是冷熱澀滑跟我們身體相合;離,就是冷熱澀滑的因緣跟身體相分離),那麼身為一個觸塵,如果沒有跟我們作一種合離的作用,來當作我們身根所觀的一個境,那麼我們的身識怎麼能夠生起了別作用呢?沒有冷熱澀滑這種合離的觸塵的作用來產生我們身根的覺觀,我們又怎麼能夠產生身識呢?這個是不合實際道理的。所以說,身識是從身根所生,這個是不能建立的。不是自生。
寅二、非因觸生
我們再看第二段,非他生。
若因觸生,必無汝身,誰有非身知合離者?
說是這個身識是單獨從觸塵所生,但實際上,假設沒有我們身根的這種取境明瞭的作用,那麼世界上又有誰能夠不需要身根的明瞭,而能夠去了別外在觸塵這個合離狀態呢?你說這一陣風吹過來很冷。你連身體都沒有,你怎麼會知道很冷呢?你一定要有一個身根在這個地方,然後,有風吹,跟你的身體一接觸,你才感覺到很冷。所以,沒有身根的取境明瞭,光有觸塵是不能構成身識的。這個從實際的生活我們也可以感覺得出來。所以“他”也不能生。
寅三、非因共生
我們看共生。
阿難!物不觸知,身知有觸;知身即觸,知觸即身;即觸非身,即身非觸;身觸二相,元無處所,合身即為身自體性,離身即是虛空等相,內外不成,中雲何立?中不復立,內外性空,則汝識生從誰立界?
這段經文有點難,有點深,諸位要好好地聽。這一段是破根塵共生。那麼它破是兩段。第一段先說明所生的識是沒有兼帶的。什麼叫沒有兼帶呢?你往下看就知道了。
佛說,阿難,“物不觸知,身知有觸。”這是第一段的一個總標。說“物”,外在的物質是不能離開身體而有觸知的功能,單單隻有外境不能構成觸知,必須假借外境跟身根的兩種的作用,才能產生觸知。這一段經文先把觸知作個基本定義,說,為什麼我們會感受到冷、感覺到熱呢?必須有兩個法互動作用,不能一個,也不可以有三個,三個也不行。就是根塵識只能夠有兩個,要麼根跟塵,要麼根跟識,不能有三個,也不是有一個,只有兩個。所以觸這個作用是兩個法的互動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