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零三講】(第1/7 頁)
請大家開啟講義233面,戊二、陳疑。
我們從前面的學習我們可以知道,當我們在修學《首楞嚴王三昧》的時候,要注意兩個重點:
一、你內心安住的問題,我們講「云何應住」。菩薩道的發心,我們不能夠住在外在的因緣,因為你外境是變化的,外境是用來歷練的,但是不安住。所以整個菩提心你的所緣境不能緣事相而發心,而要依你的真如理性而發起菩提心。就好像我們今天跟敵人作戰,你雙腳的腳跟一定要先站穩,你腳跟沒有站穩你什麼事都不能做,自己就先跌倒。本經很重要就是依止不生滅心,發自內心的那種上求佛道,下化眾生。這是第一個以理性而住,以真如為住。
二、調伏的問題。當我們發心以後,我們開始歷緣對境來調伏內心的煩惱,這時候所依止的智慧就是空假中三觀的智慧,使令我們能夠不偏空不著有而順入中道。在整個歷練的過程中,其實它是要有一個所緣境的,發心是從內心發心,但是在歷事練心的時候,它是要兩個所緣境的。這兩個所緣境,第一個菩薩所緣的是「佛法界」,依止覺悟的心所顯現的清淨的功德莊嚴。這一部分本經講的不多,上一科我們講到修學位次,菩薩的幹慧地,乃至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覺、妙覺。本經有略略的帶過,當然整個內涵沒有像《法華經、華嚴經》講佛法界那麼的殊勝,那麼的詳細。這是菩薩第一個所緣境,就是「佛法界」。
第二個是「眾生法界」,眾生依止迷惑顛倒的心,所捏造出來的惑業苦,這一部分本經講非常的清楚。佛陀很有耐性的、很詳細的把眾生依止無量的煩惱,造差別無量的業力,所顯現的整個六道輪迴的果報,從這一科開始就詳細的分別了。這當中我們從蕅益大師的開示,本科就是所謂的「借破戒二法為問端而廣示七趣的差別」這科的安立,阿難尊者的請問,佛陀的回答。蕅益大師認為有兩層意思,這大家再進入經文之前要先了解。
當我們在面對眾生法界的惑業苦的時候,第一層意思,佛陀是要我們怖畏當來的果報,對果報先產生怖畏,特別是對三惡道的苦,本經講得非常的詳細。我們看到當來的果報我們現在就產生一種怖畏的心情,這第一點。第二、對惡因產生厭離,我們對果報產生怖畏,我們對煩惱的活動就會想要對治它、厭離它,我們就不喜歡煩惱。而這樣出離的念頭正是一個修行的動力,我們因為怖畏果報,所以我們才會厭離我們當下的煩惱,厭離當下的煩惱,我們才會用空假中三觀的智慧去對治。所以說,本科主要的宗趣有二個:第一、讓我們怖畏當來的惡果,第二、讓我們厭離當下的惡因。蕅益大師是把它分為這兩個重點。
戊二、陳疑(分三:己一、總疑真不容妄。己二、別疑地獄同別。己三、結請決定開示)這一段是當機者阿難尊者正式提出他心中的疑惑,分三段:一、總疑真不容妄。二、別疑地獄同別。三、結請決定開示。
己一、總疑真不容妄(總相疑惑)
【圖一】
他的總相疑惑是什麼?「真」,我們現前一念真如之心,既然它的體性是清淨本然周遍法界的,它怎麼會有三界的雜染因果出現呢?這是阿難尊者第一個疑惑,既然是清淨本然周遍法界,那麼這種眾生的惑業苦,這種雜染的因果,又是怎麼出現的呢?
心體本真
世尊!若此妙明真淨妙心,本來遍圓,如是乃至大地草木,蠕動含靈,本元真如,即是如來成佛真體。
世尊!既然這個妙,“妙”,體性不變,名之為妙;“明”,指的它作用隨緣;“真”,是從來無妄,從來就沒有所謂的顛倒虛妄的東西叫「真」;“淨”,從來無染。這一念心性是妙明真淨,而且本來是周遍圓滿的,沒有任何欠缺的,這是約著佛性來說。前面這一段是講性德,這以下講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