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頁(第2/3 頁)
個人不喜歡「第一次z戰」這個稱呼,因為它難免讓人聯想起日後可能還會發生「第二次z戰」。對我來說,這件事情稱之為「彊屍大戰」就好。雖然有許多人質疑「彊屍」這個詞在科學上並不精確,但如果要找出一個更能被社會大眾普遍接受的詞彙,來形容那些一度差點令人類滅絕的東西,則也不是件容易的事情。礓屍仍然是一個毀滅性的名詞,具有龐大的力量,可以讓人腦海中立刻浮現許許多多的記憶與情緒,而這本書的主題,正好就是這些記憶與情緒。
這本書,記載了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的戰鬥。本書的起源,是因為我與「聯合國戰後委員會報告」主持人之間發生了一場規模比較小、帶有個人情緒的衝突。我本來付出了極大的勞力與愛心,替戰後委員會記錄戰事經過,我的交通津貼、我的通行證、我所有的翻譯(無論是真人或電子翻譯),以及我那個小巧但寶貴的語音記錄器「夥伴」(我的打字技術很差,有個語音紀錄器真是無價的禮物)等等,這一切的東西都見證了這個計畫所具有的高度價值與意義。所以,想也知道,當我最後發現我的報告內容有一半被刪除時,我是多麼震驚。
計畫主持人認為,「(敘事)具有太多個人感情了。」我們進行了好多次熱烈的爭論,她認為報告中有「太多看法,太多感覺,這些都與報告無關,我們需要確切的事實與資料,不要有人性因素混雜在裡面」。當然,她說的沒錯,官方的報告是一堆冰冷、硬邦邦的資料,是客觀的「戰後行動報告」,好讓未來的子孫們能夠研究這一段世界未日般的十年災難。然而人類之所以能夠和歷史產生連結,靠的不就是人性因素嗎?後人真的會關心這些事件發生的經過和傷亡數字統計嗎?或者他們關心的是「戰爭中每個人發生的故事」?畢竟大家都是人啊?假如排除掉這些人性因素,豈不等於讓後人對歷史無知嗎?這樣有朝一日,難道人類不會再度重蹈歷史的覆轍嗎?還有,人性這個因素,豈不是我們人類和我們的敵人「活死人」之間的唯一差異嗎?我把上述見解向我的老闆報告(雖然我報告的口吻可能差了一點),等到我最後吼出:「我們絕十能讓這些故事消逝!」之後,她立刻回我:「那你就努力別讓這些故事消逝,你自己去寫本書吧。你手上還保有訪談筆記,你在法律上也有權使用這些記錄。還有誰能阻止你在自己的書中講述這些故事?」
</br>
<style type="text/css">
banners6 { width: 300px; height: 250px; }
dia (-width:350px) { banners6 { width: 336px; height: 280px; } }
dia (-width:500px) { banners6 { width: 468px; height: 60px; } }
dia (-width:800px) { banners6 { width: 728px; height: 90px; } }
dia (-width:1280px) { banners6 { width: 970px; height: 250px; } }
</style>
<s class="adsbygoogle banners6" style="display:le-block;" data-full-width-responsive="true" data-ad-client="ca-pub-4468775695592057" data-ad-slot="8853713424"></s>
</br>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