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2頁(第1/2 頁)
(2)當前的防務措施與長期的防務措施失調
1970年8月埃以雙方達成90天停火協議後,以色列動用20億以鎊一相當一年國防預算的1/3‐‐開始加強西奈防線,對原來的巴列
夫防線用鋼筋混凝土加固。當時,副總參謀長塔爾對這條巴列夫防線的效果表示懷疑。達揚和他的同事們認為,西奈半島的防禦有常備軍和空軍就足夠了,沒有必要在前線進行積極防禦,他們強調的毋寧說是遏制戰略。在這種情況下,西奈和戈蘭兩個方向的陣地縮小了,僅部署了少量的防守部隊。此時以色列的戰略是&ldo;防禦與遏制相結合&rdo;的戰略。要進行防禦,就需要實際上是擔負遏制任務的部隊;而要進行遏制,又需要具備確有防禦能力的部隊。1970年以後,巴列夫防線上的支撐點從最初的40個逐漸減少到16個。埃以雙方力量對比為12:1,第一線兵力甚至為30:1,埃軍佔絕對優勢。巴列夫防線也從當初遲滯陣地的任務改變為警戒陣地的任務。與此同時,在戰略上逐漸轉向以依靠遏制力為主。1972年以色列採取的一系列決定性措施證明瞭這一點。士兵的服役期限從36個月縮短為33個月,每年預備役的訓練時間從60天縮短為30天,國防預算也由1970年的佔國民生產總值的26%
(國家總預算的43.7%)削減到1973年的佔國民生產總值的20%(國家總預算的32%)。在國防費的使用上,節約了當前的經常性支出,而增加了研製未來新式武器裝備的費用。
上述措施,是以色列作出重要決斷的結果。當時以色列國防軍面前擺著兩條路:要麼是使當前的防務上的努力繼續下去,要麼是不顧當前的不利態勢,而重視加強未來的長期國防措施。達揚和他的同事們選擇了後者。他們削減了第一線的兵力,把勞力和資金一方面向民間公司開放,一方面重點用在軍事工業上,以加強武器裝備的自給體制。還在1969年1月,法國就已宣佈全面禁止向以色列出售武器,美國對於向以色列提供武器也猶豫不決,此時正是以色列痛感依賴外國提供軍事援助的危險性的時期。當時,以色列自己研製的武器裝備中,&ldo;巴拉克&rdo;式噴氣戰鬥機、自行榴炮,坦克、&ldo;加利爾&rdo;式自動步槍和&ldo;蜻蜓&rdo;式空空飛彈等已進入生產階段。這種異常重視科學和工業生產的措施,在資金和人力的使用上,使短期和長期的防務政策發生了失調。彈藥和備件的儲備只有數日份,而且由於設想未來的作戰不會太激烈,連其的數量也減少了,過於重視長期措施的結果,導致十月戰爭中各種彈藥和飛機部件不足。據估計,僅坦克部隊就需要105毫米炮彈30日分250萬發,價值約250萬美元,可是軍區一級的儲備量卻極少。以色列在第一線的兵力部署、彈藥儲備,國防預算和士兵服役期限等方面放鬆努力,結果使它在1972-1973年防務上出現了弱點。以色列在&ldo;遏制比防禦省錢&rdo;的理由下削減了第一線防禦兵力,轉變為採取遏制戰略。國防上的陷阱出現在它自己的腳下。
第七章--3
第四節 中東見聞錄
[1 此節最先作為單篇文章載於日本《陸戰研究》1980年10月號上。‐‐作者注]
10月6日是第四次中東戰爭爆發的日子,今年是這次戰爭的7週年。研究戰史,將研究人員引向實戰的現場。
幸運的是,每隔5年召開一次的國際歷史學會全會,從8月10日至17日在羅馬尼亞舉行了第十五次會議。其下屬機構的國際軍事歷史學會全會也同時召開了。在會上,我們有機會宣讀了題為&ldo;明冶維新時期的軍隊與社會的關係&rdo;的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