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章 君且請願。(第3/8 頁)
一聲,神白鬚無奈一笑。
“你這種人啊,太自負,對自己太自負。”
李鎮嶽指著神白鬚說道,後者不明所以。
“紅塵紅塵,滾滾滔滔,說白了咱們都是凡人,是凡人就得吃就得喝,少一天都不行。”
“欲眼望穿十萬裡,隔江隔海心心念,你思念的不是故鄉,而是那個埋在你心中早已死去的人。”
“而你所追求的信念,模糊而縹緲,你根本無法肯定那個結局的真實性。”
“紅梅折枝,心有所屬,一心求死怎見開明?你只是把使命加於己身,說什麼萬般皆是命只是虛言,你真正想做的,是打破這命運的桎梏。”
一個人越是想要證明,就代表他的不甘,他的渴望,以及他心中的不平,不忿。
神白鬚是一個空虛的,不甘的,且理智的人,他最大的就是糾結。
他會反覆,會將很多錯誤的經歷重新擺上檯面審視,然後重新尋找答案,這是他的求生之道。
李鎮嶽所說的自負,並非是說神白鬚桀驁,而是說的他那種只有我才有這樣的的命運的說法。
神驍歷代君王所求皆為一統與大同,神白鬚的那種慎獨,是這個國家的人沒有的東西,卻也是缺失的。
因為不是所有人的目光都像他一樣,會看的那麼遙遠。
“李往道窮盡一生都沒能參悟那本心齋簿,他的一生又何其漫長,那是可望不可及的整整一個世紀啊,平凡人的一生能有多少個二十年?”
“在人間在人間,人在才是人間,你看這千里長廊燈火通明,卻不知曾經這裡也煙霾成霧,血流成河。”
“鏗鏗砰鳴折斷的百鍊神兵,獵獵作響搖卦城頭的君王大旗,你看到的神驍,雲裡霧裡,你猜疑的神驍,是是非非。”
“除了苦,能吃就是有福,吃下去的才能算自己的,知道嗎。”
李傳心字往道,神驍五千年前的道聖,他一生所求為真。
也正是因為所求為真,他才如此駁斥佛道所求的靜。
李往道以為,世間常理變幻無窮,而一個完整的人,必須要有七情六慾,而佛道所說的六根清淨,根本就是一種奢望與異想。
人怎麼可能做到清淨?他本身就是這世間一切根源的源頭與盡頭,怎麼可能有精神超脫於肉身的想法?那根本就是虛無主義。
而佛門所求的靜又是何意?極致而已。
所謂靜,不過求爾,求什麼?求一。
一,代表獨,如浮萍,如蘆葦隨風,飄然而孤立,如水無常形。
李往道以為,道法自然,萬千歸一而為道,而道之一途,生一生二,生生不息,所以通萬法,因此,萬法川流不息。
而佛所求的靜,是閉塞不通的,是固執己見的,寧肯自悟而不願渡世,是孤築的,而佛所求的緣,更是縹緲的,是那種因果之外的。
所以李往道才在《心齋》中寫下:
“心若則明,其道可證。”
意思是人如果明白自己所做的事是對是錯,就不需要過問他人,而人,只能謀劃自己能力範圍之內的事。
而在自己能力範圍之內的所作所為,便是知行合一。
知先後,明後果,懂是非,曉進退,以根為本,以真為實。
若求道,便要有所見,便要有所知,如此,才能心中有道。
書本中的文字是被圈圈框框的自由,而只有超脫於書本之外,用眼睛去看的世界,雙手能夠觸及的世界,才是真實。
李往道一生所求,並無絕對,唯有真意。
國際上,神白鬚的莫名消失致使終焉開始進行調查,以女武神戰略組織為特派員前往神驍國,在渡船進入神驍邊境地區時被迷霧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