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4頁(第1/3 頁)
&ldo;呼&rdo;
&ldo;陛下英明!&rdo;
&ldo;這個名字很好。&rdo;
&ldo;臣附議!&rdo;
第117章 稻種與火種
&ldo;對了,這脫了粒的稻穀怎麼直接送進倉庫裡了?不曬麼?&rdo;柴永岱眼睛盯著那些送糧食的孩子問。
&ldo;曬的,我們去那邊看看?&rdo;崔瑛問。
&ldo;等等,朕先去試試這&l;當康&r;寶貝。&rdo;柴宗訓說著先親自下地牽了一回牛,又登到那機器頂上去添了一鏟子煤,紮了兩捆子稻穀,才樂滋滋地走回到田梗上。
&ldo;這是個好東西,只要略知些牛的性情,就是十二三歲的小孩子也能牽牛,上頭那活計累點,但比收稻子要輕快得多了。&rdo;他先將自己的感覺和柴榮說了說,才又轉頭對崔瑛說:&ldo;今年御田的稻子也要收了,我讓宮裡的大匠照著這個再做一臺,收了今年的稻子便把它供奉到社稷壇裡。&rdo;
崔瑛想起當初做一架脫粒機連傳動帶都做不出來,非得弄一個手搖式的,甚至連勾稻米的鐵圈都要換成竹子的;再看如今,雖然要費很多功夫,但半機械化已經能初見成效了,那種只有他自己知道的,改變世界的自豪感充斥心間。
不過該說的話還是要說的,比如這麼一臺機器要造出來,不光是材料的耗費,人工也得不少,現在能做出來的機器頂多能沖沖銅合金,像鋼鐵這種硬度的材料只能是鑄個粗模子,才去細修,要花的功夫可不少。還比如,不是在這小鎮住的人,連度量衡都不精準,幾個不同的人做出來的東西可能合不上。
&ldo;朕有數,&rdo;柴宗訓聽了崔瑛的分析,點點頭,&ldo;朕會讓喻大匠想辦法的。&rdo;
他們說著話就隨著送糧食的孩子來到了看起來像倉庫的地方。但這裡並不是倉庫,而是一個長長的圓筒七折八彎地鋪滿了整間屋子。小孩子們將麻袋裡的糧食倒在一個大漏斗裡,便又折返了出去,而這個長長的薄鐵皮筒子的另一頭,則在慢慢地吐著稻穀。不同的是,倒進漏斗裡的稻穀豐滿而濕潤,吐出來的稻穀卻乾燥而堅實。
&ldo;你們把稻子給烘熟了!&rdo;柴宗訓抓了一把剛剛吐出來的稻子,聲音陡然上升,雙目圓睜,頗有些擇人而食的凶煞氣,與剛才引經據典取名字的儒雅完全不同。
&ldo;陛下,&rdo;崔瑛上前一步安撫道,&ldo;沒熟!沒熟!就算是熟了也沒事兒。&rdo;
&ldo;什麼熟了也沒事兒?&rdo;
&ldo;陛下,這批稻穀不是留種用的,這不是天不好嘛,用這個過一下,省得好好的稻子被雨一澆,都發了芽,那就太浪費了。&rdo;
&ldo;這麼好的稻穀不留種?朕還希望你們把這種子放往各州府呢。&rdo;
&ldo;這個萬萬不可,這種子是阿虎搭配了目前能尋到的最好的幾種稻子統合出來的,相對來說杆子更粗壯,結穗也更豐碩,可這種子雖然不像騾子似的不能繁衍,卻容易一代不如一代。&rdo;
柴宗訓沉吟了一會兒,才有點不甘心地問道:&ldo;你是怎麼打算的?這麼好的種子不讓百姓都種上有點可惜了。&rdo;
&ldo;其實臣的想法裡,這種子最好由皇莊播種,湖廣一帶地廣人稀,雖然不若關中平坦,沿河的平地卻也不少。配合新做的機器,只需幾戶人家就能管一片塬子。&rdo;
&ldo;出來了,稻子稱出來了。&rdo;崔瑛還想和柴宗訓說些什麼,可柴宗訓和他自己的注意力都已經轉到這句話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