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8頁(第1/2 頁)
《米爾克》的保守,並不僅僅是為了分級,當然,和同是pg-13的《費城故事》一樣,用寬鬆的分級來吸引更多的觀眾,引起更廣泛的共鳴,也是目的之一。史匹柏對於同性關係有著另一種認識。
史匹柏認為同性伴侶和異性夫妻關係沒什麼區別,他們同樣會互相支援、依靠、尋求幫助和吵架分手,所以相較於熾熱的情感,他更側重於描寫米爾克與斯科特之間那種互相依賴依靠的溫情關係,畢竟愛情只能算影片的支線——斯科特有因米爾克過於熱衷競選而與他分手的情節——主線一直都是哈維·米爾克的從政之路。
《斷背山》的預告片風波,顯示著目前的北美反同情緒仍然佔據上風,因為這個原因,《米爾克》與《斷背山》一樣,在前期宣傳中都儘量保持著低調,直到第五十五屆柏林電影節公佈了入圍主競賽單元的電影名單,多達23部電影將競爭電影節的金熊銀熊獎,《米爾克》正在其中。
……
入圍柏林電影節主競賽單元的同時,《米爾克》也將在柏林電影宮舉行世界首映禮。
這個決定有點不同尋常,不僅組委會連續做了兩次確認,連柏林電影節的主席迪特·考斯里克都親自打電話給史蒂文·史匹柏,詢問《米爾克》真的不準備在北美點映或是參加聖丹斯電影節嗎,是不是要在柏林進行全球首次亮相?在得到肯定答覆後,迪特·考斯里克立刻決定將《米爾克》作為本屆電影節的最大亮點來宣傳。
不怪柏林電影節組委會慎重,而是柏林電影節恰好是在奧斯卡頒獎典禮前一個多月舉行,現在的好萊塢電影,尤其是名導新作、眾星雲集的這種,真的很少在這個時間節點,選擇將影片的第一次公映地點放在海外而非北美的。
各大電影節的首映方式一般分為三種,世界首映、國際首映和地區首映。顧名思義,世界首映指影片在全球範圍內的首次公開放映,國際首映指影片在製片國家以外地區的首次公映,地區首映多指洲際地區的公映,比如說北美首映、歐洲首映、亞洲首映等等。
從優先順序別上來說,世界首映自然是最高的,威尼斯電影節就明確要求參加主競賽單元的影片必須在電影節上進行世界首映。國際首映僅次於世界首映,坎城電影節和柏林電影節的要求沒有威尼斯電影節那麼嚴苛,入圍影片有世界首映的也有國際首映的,但是如果參賽影片是世界首映,又足夠優秀的話,評審團很有可能會給與一些優待。
好萊塢電影一向喜歡去歐洲電影節上鍍金,近年來參加柏林電影節的影片並不少,也不乏斬獲金熊獎銀熊獎的佳作,像是《木蘭花》、《死囚之舞》、《毒品網路》、《女魔頭》等等,不過這些電影有著共同的特點,他們全都在十二月底之前在北美的個別城市進行過小規模的公映,然後才去柏林舉行國際首映,最終目的也非常明確,就是為了在柏林電影節上斬獲些榮譽與口碑,為一個月後的奧斯卡頒獎典禮造勢。
也有一些成本更低、衝擊奧斯卡無望的獨立電影,會現在一月份參加聖丹斯電影節,尋求北美各大製片公司與片商們的關注,然後再去歐洲尋找其他機會,例如今年同樣入圍了柏林電影節主競賽單元,以一名十七歲高中生為主角,蒂爾達·斯文頓、基努·裡維斯有參演的好萊塢電影《吮拇指的人》,就已經提前在聖丹斯電影節上獲得了評委會特別獎。
像《米爾克》這種由頂級導演拍攝、群星雲集的好萊塢電影,又選擇在柏林電影節上進行全球首次亮相的,已經很多年沒有出現過了。
在柏林電影節組委會和眾多德國媒體、影迷看來,這簡直是一種榮耀的象徵,並且有種比過了坎城和威尼斯的自豪感。
因此,組委會也給與了足夠的重視,不僅在電影節的各種宣傳裡都將《米爾克》擺在首位,開幕式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