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啪--”的一聲,鞭子抽在敏敏屁股上(第2/3 頁)
一跳。
姥姥煞有其事的說:“灶臺有灶神爺,她祈禱,讓灶神爺保佑我們全家平平安安,保佑外孫健健康康。”
姥姥繼續講著神話的故事,大敏愛聽。
灶神爺是管理各家的灶火。
姥姥指了指中間的一尊神像,左面那個就是灶王爺,右邊那個是灶王奶奶。
傳說是玉皇大帝封的,九天東廚司命灶王府君, 負責管理各家的灶火,可以辟邪除災。
平時,在灶臺這裡要恭恭敬敬的。
大敏聽姥姥這麼一說,十分確信灶臺有靈性,便用手輕輕的摸試著灶臺邊沿,不免產生了敬畏之心。
每逢大年初四,大人們特別忙碌。
這天,店鋪閉門歇業,婦女不用針線,家家戶戶喜氣洋洋,迎接灶神爺的日子。
相傳,這天灶神爺帶著玉帝賜予的福澤和祥瑞下凡人間,按照民間風俗,家家戶戶都會開門迎接。
並在晚上焚香燃燭,有些人家把一柱柱香從家門順著路兩旁插到大路口,以示遠迎。
在灶王爺神像下襬上三牲,有雞,魚,豬,水果,酒菜等豐盛的供品,燃放鞭炮恭迎灶神爺回家。
晚輩們跟著長輩對著神像用虔誠的心,祈求灶神爺在新的一年裡保佑全家,安康好運連連。
姥姥神情專注地講述著好聽的故事,大敏聽得入神,大敏對民俗民風有了進一步的瞭解。
這次,金大敏決定想在農村期間,撫平一下自己的心情。想徹底忘掉胡茉莉。
幫姥姥幹些農活,更想看看小時候,一起玩耍的小夥伴們。
課本理論知識和社會實際結合,從中得到些許體會。
農村實行承包制,對農民的積極性是極大的提高,啟用了農民對土地的熱情。
姥姥家種了一輩子田,嗣下有兩男一女,兩個兒子,就是大敏的大舅二舅,都成家立業 。
女兒就是大敏媽。媽媽跟他們說過幾次,要“兩老”搬進城裡住,城裡的醫藥條件好,姥姥姥爺說習慣了農村的生活,不願意搬到城市裡來生活。
其實他們很傳統的,養兒防老。
大舅到深圳打工,常年不回家。
跟他一起外出打工老鄉說,他在外混的不錯,做起了倒爺生意。
身邊總有幾個小兄弟圍著,也不缺女人。
小舅偏偏不太出息,在小舅媽那裡有點弱。
媳婦只顧婆家不顧公婆,使得二舅很少到姥姥、姥爺家來往。
這是姥姥姥爺家裡的事,每家每戶都有難唸的經。
礙於面子,誰都不願對外聲張,只能吃了黃連往肚裡咽。
怪不得,每次到姥姥姥爺家去,媽媽總是關照大敏,“不要到小舅舅、小舅媽家去。”那是不理解她不讓自己去的意思。
免得給小舅為難。
媽媽總是站在對方的位置,考慮問題的,真是難能可貴。
好在老兩口挺能幹,他們藉口說農村的空氣好,還有人好。
媽媽知道原委,只能佯裝不知。
經常寄錢給他們,他們用不上,把錢都積蓄著,說是:“等大敏成家了,把錢都給他”。
前年,姥姥姥爺承包了五畝四分地,他們對土地進行改良以後,引進了經濟類植物,種植方式也與以往不同。
支起大棚,棚內溫度按照植物能夠快速生長需求設定的,可以一年四季種植,完全顛覆了農業靠天吃飯的觀念 。
近兩年,收成特別好,老兩口樂呵呵的。
他們按收購方要求種植的,以及種植多少,也是根據市場需求。
過去是按照計劃的,不管賣的出賣不出,只管按村裡要求種。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