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追求的目標(第1/2 頁)
上輩子 李霅很快收到了李適之的回信,信中,李適之第一次對李霅做出了肯定。 他誇讚李霅儘管只是一個底層的官員,但眼界寬廣,竟然能對遠在千里的東都洛陽的基本情況有所瞭解,所說的情況屬實,谷水洛水常年氾濫,確實是他剛上任就要面對的問題,但對李霅所說的三處大堤還未曾瞭解,他會去看一下。還鼓勵李霅除了民生,更要多瞭解一下政局變化。 李霅在深受鼓舞的同時,也同時確認了李非所言的正確性,心中一下有了底氣。 於是,過了一個月,李霅便再次寫信給李適之,將李非的建議,誠惶誠恐的寫了上去。 動用內庫,修築堤壩,一旦皇上震怒,就不是丟官那麼簡單的事情。 信發出後,李霅心中一直惴惴不安。 將情況告訴李非後,李非這次倒沒有顯現出一絲慌亂,反而安慰李霅,說讓李霅安心等待父親升官的訊息。 李適之再次回信,信中竟然沒有責怪李霅,只是平淡的說了下他正在考察河道分部及往年的水文情況,至於從哪拿錢修河堤,不是李霅操心的事兒,以後不要再提,讓李霅安心自己的政務。 此事算是塵埃落定,波瀾不驚。 轉眼入冬,經過短短半年的治理,新政確實發揮了作用,渭南的糧食產量一下子較以往同期產量提高了三成,真正做到了顆粒歸倉,財政的虧空大幅減少,道觀裡香火鼎盛,也出現了幾位有名望的得道高人。 一切看起來欣欣向榮。 一日大雪,有人過來呈遞公文,李霅和弟弟李非正在縣衙處理公務,李非順手接了過來。 公文內容是賑災,由中書省下發的行文,由於去年長安周圍同時遭受水災,饑民遍地,朝廷擔心入冬之後很多人不能耐受凍餓之苦,準備下撥一批糧食。 李霅看過後正要批閱入庫,卻被李非阻止了。 “咱們渭南今年豐收,糧食尚有盈餘,該安排的已經全部安排了,這些糧食咱們可以轉運至其他災區,這樣可以減緩朝廷壓力,對你以後應該也有好處。” 李霅對李非給出的意見十分重視,稍作思索,立即就聽從了李非的建議。 李非的敏感性是足夠的,他剛看到公文,立即就讓哥哥再給父親寫一封信,讓哥哥問一下這些下撥的糧食從何而來,由誰徵集調撥。 很快,李適之回信,說去年關中久雨,長安糧食存量不足,皇上準備移駕東都洛陽,而裴耀卿徵調江淮糧賦,疏通漕運,並建立糧倉,穩定了局勢,今年已經升任侍中,拜左相,公文就是由他發起的。 明白事情原委之後,李非立即調閱了自己接受來往公文的記錄。然後給李霅說道: “哥哥,這批糧食,咱們轉送給長安縣。” 李霅不解。李非解釋道: “之前和你共事的鄠縣縣令裴懷德已經調任長安縣令,和咱們有過公文來往,也算是同僚,他是裴耀卿的遠親。咱們這糧不能白送,得讓人知道才算是好事。” “你怎麼知道?”李霅很詫異。 “咱們離開鄠縣之前,我已經打聽清楚了,這不算是什麼秘密。” 李霅一聽,更覺的李非心思縝密,滴水不漏,立即著手開始寫信。 很快,裴懷德回信,感謝之餘,對李非當年的超前決策仍然讚歎有加,並專門強調鄠縣水災一事,對他自己調任長安縣令也有直接的助力。 目的似乎已經達到了。 ———————————————————————————————————————— 下輩子 自從第一次注意到那個粉色連衣裙的女孩子,李飛就覺得有些魂不守舍了。 正值青春大好年華,誰不春心萌動,李飛當然不會例外。 可自己出身農村,家境貧寒,再加上自己身上的擔子並不輕鬆,時間緊迫。他很清醒的能認識到,在大學期間他沒資格在感情上面浪費太多的時間。 但情感這東西,誰能做到鐵石心腸。他越壓抑自己的內心,越是難以剋制那股衝動。 圖書館成了他必須要去的地方,還好,那個女孩子也經常去,李飛不敢坐的太近,每次都遠遠的坐在角落裡,每當看書累的時候,就凝望著她的背影,腦子裡氾濫著一些不切實際的幻想。 哪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