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部分(第3/5 頁)
那麼厚的‘經、史、子、集’,真的很難讓人相信。
“成功了,”看到夫子的表情,林君玄知道一切都在自已的掌握之中。他對這裡畢竟不熟,根本不知道這夫子教的什麼東西,他要是挑些在這個世界來說是很基本,很簡單,但偏偏自已壓根沒聽過的東西,那時可就壞了。
來到臨安城後,林君玄接觸的最多,也是讀的最多的,也就是甘如葉書櫃裡的‘經、史、子、集’,他的記憶力本來就不錯,穿越之後身體變小,記憶力反而增強了,加上每天都接觸,所以反而很是熟悉。只要夫子問的是這裡面的東西,他就有信心能回答的滴水不漏。
“當然是真的。”林君玄淡然道。
“此子若說的是真的,就憑他小小年紀就有這種氣度,還有他的聰敏,日後必成大器,”夫子心中說著,臉上卻依舊是一副古板、嚴厲的模樣:“娃娃,你既然說是真的,我就要考你一考了,如果你能回答出來,我也不刁難你,馬上就去告知夫人,準了你伴讀書僮的身份。”
“你問吧。”林君玄迎著夫子的眼睛,從容道。
………【第五章 鬥夫子(下)】………
“你說你熟讀子那我便先問你夫子頓了頓,問道:“何為‘儒相’?”
“儒有衣冠中,動作慎,其大讓如慢,小讓如偽,大則如威,小則如愧,其難進而且易退。粥粥若無能也,其容貌有如此者。”林君玄沒有絲毫猶豫道。夫子問的是‘經’部的《儒行》中的儒相,林君玄自然以《儒行》中的儒相回答。
這句話的大意是說,儒者穿戴適中,對於大事和小事都推讓不受。儒者做大事必然會會考慮再三,他們不爭於世,以謙讓為美。這就是儒者的樣子。
“何為儒者立身之道?”夫子又問。
“儒有委之以貨財,淹之以樂好,見利不虧其義;劫之以從,沮之以兵,見死不更守,鷙蟲攫搏,不程勇者;引重鼎,不程其力;往者不悔,來者不豫;過言不再,流言不極;不斷其威,不習其謀。其特立有如此者。”夫子話音剛落,林君玄便立即回答了出來。
這句話還是源自《儒行》,說的是儒者不貪財物,不耽於玩樂,不會見利忘義。儒者不懼危逼力嚇,不會因為怕死而改變操守。遇到‘猛獸’,儒者會與之搏鬥,不會畏懼它的力,遇到‘重鼎’大事,別人退讓時,儒者會讓前一力肩扛,雖萬死而不辭。儒者省視自身言行,絕不犯兩次相同的錯誤。他們並不會刻意追究別人的過失,他們時常保持威嚴,不做機謀詭詐之事。這就是儒者的立身之道。
夫子又隨意挑了‘經部’中的幾個問題,林君玄都是對答如流,心知在‘經’部是難不住眼前這四、五歲的童子。
“再考你管子》‘牧民’中說國有四維,缺一不可,是哪‘四維‘?”夫子又道。
林君玄從容應道:“所謂國之‘四維’,一禮,二義,三廉,四恥。滅禮不逾節,義不自進,廉不蔽惡,恥不從枉。四維者,缺一不可。一維絕則傾,二維絕則危,三維絕則覆,四維絕則滅!”
“《管子》‘立政’中說國君所慎者四,是哪四慎?”
“君之所慎者四:一曰大德不至仁,不可以授國柄;二曰見賢不能讓,不可與尊位;三曰罰避親貴,不可使主兵;四曰不好本事,不務地利,而輕賦斂,不可與都邑。此四者固,安危之本也。”林君玄不假思索道。
夫子又問到了‘史’部和‘集’部幾個問題,並沒有難住林君玄。
“夫子既然問完,現在輪到我問夫子了,”炭火的紅光中,兩個的臉色有點微紅,似乎較上勁了。
“你問吧!”夫子鎮定道。
“夫子熟讀經書,想必天經地緯無所不知,”林君玄先給夫子戴了一頂大帽:“請問夫子,古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