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章 爬千佛山(第1/4 頁)
第三十六章 爬千佛山
千佛山風景區位於山東省濟南中心城南部偏東,與趵突泉、大明湖並稱濟南三大風景名勝區,是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景區定位為“佛教歷史名山,虞舜文化聖地”,佔地面積15755公頃,最高點海拔285米。
千佛山在周朝以前稱歷山,相傳虞舜曾於山下開荒種田,故又稱舜耕山。隋開皇年間,依山勢鐫佛像多尊,並建“千佛寺”,始稱千佛山。
1959年闢建為公園,1981年,山東麓的辛亥革命烈士陵園、開元寺遺址等劃入千佛山公園風景區。
千佛山風景區山腰處建有興國禪寺、歷山院,紅牆綠樹,相映生輝,還散落著唐槐亭、齊煙九點及雲徑禪關坊等名勝。
其中,千佛山風景區彌勒勝苑內的彌勒佛像,其身高約21米,貼金面積達1700平方米,是國內最大的露天貼金佛像。
此外,千佛山風景區還搭建了櫻花林、桃花園等季節性賞花景觀。千佛山風景區每年會舉辦新年祈福會、民俗廟會等活動。
1995年,千佛山風景區被列為省級風景名勝區,2005年被評定為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2017年被列為國家級風景名勝區。
千佛山上的興國禪寺:坐落於千佛山半山腰,現為濟南市佛教協會所在地,1983年被國務院確定為142所漢傳佛教全國重點寺院之一。
始建於唐貞觀年間(627—649年),被稱為千佛山首剎。
宋代時,興國禪寺又加擴建。
明成化四年(1468年)重建,大雄寶殿、天王殿及僧寮[liáo]、庫房等全部予以重修,殿內塑釋迦牟尼、地藏王菩薩、十八羅漢、四大天王等像。
清朝嘉慶至咸豐年間(公元1796一1860年)又加以修葺,並增建觀音殿等建築。現存寺廟主要是明清時格局和規模。興國禪寺依山而建,共有7座殿堂,分四個院落,是千佛山的主體建築。
興國禪寺門朝西,上額刻有書法家趙樸初題寫:"興國禪寺"四字。楹聯石刻:"暮鼓晨鐘驚醒世間名利客,經聲佛號喚回苦海夢迷人",為濟南清末秀才楊兆慶書寫。
山崖由西向東依次有龍泉洞、極樂洞、洞天福地石坊、對華亭。院內有彌勒殿、觀音殿、達摩殿、玉佛殿及禪堂。東側大雄寶殿供釋迦牟尼、觀音菩薩和多尊羅漢。
千佛山的千佛崖:千佛崖?極樂洞千佛崖,在興國禪寺院內南側。崖上有隋開皇七年至開皇十五年(587~595年)所鐫刻的佛像,共9窟130餘尊,是濟南地區雕鑿歷史較早的石窟造像群。
極樂洞是其中的主窟,有大小佛像87尊。中間一尊為阿彌陀佛,盤膝禪坐,高3米,身後飾佛光,左右為大勢至與觀世音菩薩,侍立,高也近3米。其他各窟,皆散落在洞外石壁上。有的高居壁頂,有的舉手可及,有的一二尊成窟,有的尊成區,參差錯落,洞內曾嵌清代著名詩人施閏章的碑記。
千佛山歷山院:千佛山古稱歷山,相傳遠古時期的舜帝曾經在山腳下開荒種田。為弘揚大舜文化,在半山腰處有一處院落,名為“歷山院”。
歷山院位於興國禪寺東側,也稱東廟,原是一處儒、道、佛三教合居的院落。
門額上“歷山院”三個大字,集自乾隆御碑。由於受大舜文化的影響,儒、道、佛三教先後涉足此地。
明成化四年(1468年),濟南德王府內官蘇賢,為了給自己修成善果,於是自己捐資,在這裡修建了三清殿和真武樓。
到了清朝康熙年間,文人們又把儒家的創始人孔子請上山,並把他的畫像供奉在文昌閣內,接受各界文人雅士的叩拜。
據文獻記載,這院裡也曾建有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