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章 泉城明珠——趵突泉(第3/3 頁)
便是這座白雪樓。
清朝以來,此樓雖歷經多次修整,但是到解放前夕仍然瀕臨倒塌,在解放之後,後人為了紀念他、收藏其書,於1996年在趵突泉畔重新建樓,仍名為“白雪樓”,即如今的新白雪樓。
此樓的建築面積約為400平方米,位於趵突泉公園的東南方,為帶戲臺式二層仿古建築,戲臺就設在該樓的北側,現為節假日期間趵突泉公園內的曲藝表演場所,同時相鄰有湛露泉、酒泉、石灣泉等。
萬竹園,始建於元代,因園內有竹林而得名,其位於趵突泉公園的西部,總佔地面積約為平方米,是一座綜合南方庭院、北京王府以及濟南四合院等多種風格的古式庭院,整體的建築結構趨於小型化。
萬竹園的東園於20世紀80年代改為李苦禪紀念館,展覽李苦禪的相關作品。
萬竹園的西園有很多院落,從南向北依次為杏院、海棠院、萬竹堂、愛荷亭、木瓜院,與萬竹園相同,均以園林植物命名。萬竹園內有3套院落、13個庭院、186間房屋以及“5橋4亭1花園”。
同時,萬竹園內的雕刻頗為豐富,主要集中在牆壁、石欄、門楣以及園林傢俱等處,建築的柱樑基本保持了樸素的風格,而枋上也採用了彩繪的形式。雕刻手法多樣,其中石雕、木雕、磚雕三種雕刻形式被稱為萬竹園建築上的“三絕”。
明代隆慶年間,為內閣大學士、歷城人殷士儋[dān]所有,改稱“通樂園”,又名“川上精舍”。
清康熙年間,濟南詩人王蘋典屋居於其間,取名“二十四泉草堂”。民國初期,被北洋軍閥、山東督軍張懷芝佔為私家花園。萬竹園後於1986年被評定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並於1993年被收入《中國傳統民居建築集》。
父母二人,聽到女兒林海鷗對趵突泉的講解,父母感覺到了趵突泉不愧是泉城之魂,同時也感到了女兒對濟南的熟知和對趵突泉的熟知。
:()城是濟南城湖是大明湖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