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部分(第4/4 頁)
峰迴路轉陡生疑。
千古名山多迤邐,
相得泰山幽谷思。
據說張老伯來自青靈山一帶,青靈山具體在哪,我一時不得而知,可是我卻曾經聽說而從來沒有去過的青靈書院,它們之間是不是相得益彰我也無從獲知。
十年之前,張老伯還常在家鄉與旁人侃大山,十年之後,他卻是再度出山勝任嶽秀書院的掌勺大廚,實屬不易和難得。這樣一說,他倒也感覺十年光陰也不過是一瞬間。一轉眼,我不也身在其中,深得嶽秀書院裡的各位師父器重和每位學子的倚重。張老伯後來跟我們這樣講起他的老家:山之陽,已是外面的世界,山之陰還滿是大山裡的孩子,一個是大白於天下,一個是風水輪流轉。張老伯還說他來此地是劫後餘生,判若兩人,也是因禍得福,將功補過。這樣的說法不知怎的總讓我覺得我一個人的所作所為都是膽大妄為,都是冒天下之大不韙,徒有慧根訣竅,沒有會心一笑,我想堂堂正正的莘莘學子與我可謂羞與為伍,哪怕不知不覺產生這樣的分歧。
關於張老伯其中的具體詳情,我們這些在他眼裡還都是一群乳臭未乾的孩子的學子一概不詳。可是我們都知道,他很慈祥,而且日久生情,情不自禁的讓我從內心裡覺得他越來越慈祥,倒不是隨著他年齡的增長而露出慈祥的笑容讓我覺得他是一位慈祥的老人,卻是因為張老伯燒得一手好吃的家常菜,我們感激張老伯。這樣的光景也怪難為張老伯的一把年紀和力所能及,可是張老伯不這樣認為自己是勉為其難,他這樣做,反而能夠讓他從中體驗到他所看重的快樂,用張老伯自己的話表述,這樣的行為舉止彌補了自己缺失的情分,簡直就是“農家樂”!
走遍書院,廳堂無限,分類設立,獨樹一幟。怡然亭、馨香園不在話下,我若有空閒,時常到此,還有大成廳、文源閣、英華室、拂曉堂令人嚮往,儒雅殿、弘實齋、集賢堂、靜心齋、勤業軒更是彌足珍貴,悠樂園、佳境園、清閒居、博雅園意境浮現。
張老伯已然融入其中,耳濡目染於此,感嘆身在書院能見微知著,小中見大,通曉音律,甚至能把古代孫敬的頭懸樑和蘇秦的錐刺骨駕輕就熟的搬弄出來感化我們這群輕狂少年。
我們一群稚嫩的白面書生也不甘示弱,拿出我們平日裡收藏在五臟六腑之間的治學之言送給張老伯,禮尚往來,衷心希望張老伯他能活到老學到老。
我們得意洋洋的饋贈沾沾自喜的張老伯的是“勤奮思學,博學多才;勤學苦練,才思敏捷;學以致用,永無止境。”
張老伯並非是“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他深受鼓舞,壯心不已,以至當天所做的幾樣可口的飯菜,都被我等一掃而光一點不剩,順便還面帶著吃驚的神情,那可真是可口怡人,沁人心脾,堪稱美味佳餚。
又近三個月過去之後,這次往大了說也是一次宮廷政變往小了說只能看作是歷史的塵埃的叛亂的餘波才在實際愚昧而貌似樸實的民間的勞苦百姓的腦海裡漸漸平息。
直到後來,實際情形身單力薄而眾人評議人小鬼大的我才聽說了剛正不阿的父親險些被朝野之中的某些小人排擠而死於非命。倘若烏雲蔽日,自然是方向難辨。所幸有驚無險,化險為夷,逢凶化吉。
宦海浮沉,我勸爹孃想來日方長,望多加思量,要見機行事及早抽身,小心使得萬年船。身正影不從,心歪毒當道,清者欲自清,濁者貪無厭,此乃官場一時寫照。人不能一直那麼一本正經,不然不時就會有寡不敵眾的憂慮,�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