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0章 三代造就不了一個貴族(第1/2 頁)
不得不說,蔣璐的選擇極其正確。但陳景雲想到的卻不是這些。
人以群分、物以類聚,在工人家庭成長起來的陳景雲和教師家庭長大的蔣璐從小被灌輸的成長理念就是:被教導要做個好人,講禮貌、懂客氣,多去幫助別人,世界還是好人多。
而像陳展飛這樣富人的孩子,從小就被告知:外面全是惡人,陷阱多、謊言多,得時時刻刻防著人。
這兩種教育方式,從起點就已經註定了結局。
富人教孩子的是如何在狼群中活下去,窮人教孩子的是如何做一隻溫順的羊。
表面看,兩種教育無非理念不同。可在現實裡,這兩種理念卻在無形中決定了人的命運。
富人家的教育,從來就不是一句你好好學習就完事了,他們的父母教的是防備、是算計、是利益的取捨。孩子從小耳濡目染,學會了一個字:搶!
搶什麼?搶資源、搶時間、搶機會。
因為他們知道,社會看起來公平,但實際上並不公平。如果你不搶,別人就會搶走屬於你的東西。
從小學到中學,甚至到大學,富人的孩子學會了競爭的規則。他們知道怎麼選擇朋友,怎麼判斷對手,怎麼爭取利益的最大化!
這種教育深入骨髓,刻在了思維裡。他們對人懷有基本的警惕,對事有冷靜的判斷,對未來有明確的規劃。
有人會覺得,這種教育冷漠、缺乏溫情。但對富人來說,這不是冷漠,這是生存技能。
站在社會頂層的人,必須時刻提防別人拉你下去。他們不是不講道德,而是知道,道德只是用來束縛窮人的東西。真正的規則,是實力和利益。
窮人的教育,從來都是老實做人,腳踏實地。從小父母就告訴孩子,要懂得尊重別人,不要跟人爭,做人善良一點,社會會回報你的。
這些話聽著很有道理,但仔細想想,這些教育真正的後果是什麼呢?
窮人的孩子從小被教導要忍耐,要剋制自己的慾望,不要惹事。結果呢?他們習慣了退讓,害怕爭鬥,不懂得爭取屬於自己的東西。
他們從來沒有學會如何主動出擊,如何保護自己的利益。當他們進入社會之後,他們會發現,那些做人要善良的教條根本不實用。
你對別人客氣,別人未必對你客氣;你想著幫別人,別人卻想著踩著你往上爬。
社會並不獎勵善良,而是獎勵實力。
可是窮人的孩子已經被教育的太好了,他們不懂的反擊,也不會反擊。他們習慣了當一個老實人,總是努力工作,卻永遠站在食物鏈的底端。
等到人到中年,富人和窮人之間的差距就徹底拉開了:富人的孩子,在職場上,已經習慣了操控規則。他們不會把自己變成一個善良的老實人,而是成為規則的制定者。
他們知道,怎麼用最小的成本獲取最大的利益。他們習慣了資源的分配和掌控,甚至學會了利用別人的善良。
而窮人的孩子呢?
他們依然努力工作,依然善良待人,卻發現:生活越來越難!有人欺負他們,他們忍!有人剝削他們,他們忍!有人佔他們的便宜,他們還忍!
窮人教育的善良,已經深深刻在他們的骨子裡,讓他們連反抗的勇氣都沒有了。等到他們想要改變的時候,卻發現,思維早就固化了。
想爭卻不知道怎麼爭,想搶卻下不了手,想突破卻缺乏勇氣。最終他們只能認命,繼續當韭菜被割。
說到底,這一切都不是偶然,社會就是這樣設計的:有人當鐮刀,有人當韭菜;有人主宰規則,有人被規則束縛。
富人教育自己的孩子,是為了讓他們握住鐮刀;而窮人教育自己的孩子,是為了讓他們心甘情願的被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