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4章 資本的冬天(第2/2 頁)
貿b2b,剛出站即夭折,倒是p2p網際網路金融熱度不減,以及眼下正在發生的直播熱。
這些熱潮基本都呈現出“創業者一窩蜂跟進”“視窗期極短”“高峰期後成批死亡或低迷”的泡沫化特點。
風口交替上位、下位、追風的創業者換了一撥又一撥,唯有資本連續坐莊。
陳景雲也算資本,可陳景雲想哭都哭不出來了。
答應老婆去遠行,去看星辰大海,去幹什麼都行,可自己為什麼又下重注,搞什麼基金創投?
陳景雲躲過了股市2007年的6124點、躲過了2015年的5178點,躲過了比特幣的三次暴跌,難道這一次,難逃生天?
2015年6月,劉姝威採用傳統企業研究法,公開炮轟了行走在網際網路邏輯下大肆燒錢培育終端市場的樂視。當即,劉姝威遭遇口誅筆伐、輿論稱其“完全不懂一家網際網路公司”,完敗給了網際網路思維。
在此之前,許小年逐條批判網際網路思維,稱其似是而非完全沒必要,以補貼換忠誠更屬誤導。結果,許小年被指“對網際網路思維一竅不通。”
如今看來,劉姝威、許小年又是如何的具有先見之明——投資人不計投資回報週期一味地“餵養”網際網路企業,真的有可能燒死企業也燒死自己。
既然頂層的投資邏輯都已出現問題,投資人自然而然也會趨於冷靜、理性,不敢再繼續任性的砸錢了。
當創業者,乃至投資人都在思考自己的邏輯問題時,寒冬不期而至。那麼接下來的問題是,這些被吹捧了四五年的“網際網路單詞”,為何會如此不堪一擊?
真相可能是,我們陷入了除創業者數量、熱錢規模之外的第三種氾濫:商業模式的泛濫。
商業模式的雷同、氾濫,直接結果就是模式創新地邊際效益下降,只能依靠增加傳統生產要素如人力、資本的數量來提高效益,所有曾經帶來過偉大公司的網際網路底層邏輯都陷入了平庸。
這是病,需要治!陳景雲決定召開公司大會。
:()心向幸福花向陽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