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6頁(第2/3 頁)
臺,聯合收割機為11 130臺。1965年,播種機為47 880臺,聯合收割機為15 340臺。1977年,播種機增加到14萬臺,聯合收割機增加到2萬臺。農業機械化程度的提高,直接表現為機耕面積的增加。1948年,耕地總面積為1 390萬公頃,其中機耕面積僅10萬公頃,機耕面積不足耕地總面積的1。1950年,耕地總面積為1 450萬公頃,其中機耕面積120萬公頃,機耕面積約佔耕地總面積的9。1960年,耕地總面積為2 330萬公頃,其中機耕面積320萬公頃,機耕面積約佔耕地總面積的14。1970年,耕地總面積為2 430萬公頃,其中機耕面積790萬公頃,機耕面積約佔耕地總面積的33。1972年,耕地總面積為2 510萬公頃,其中機耕面積1 020萬公頃,機耕面積約佔耕地總面積的40。
化學化和水利化也是農業生產力水平提高的重要標誌。相比於20世紀50年代的農業生產機械化,進入20世紀60年代,化學化和水利化成為推動農業發展的首要手段。在化學化方面,1950年,農藥投入量為950噸,化肥投入量為42萬噸,施肥面積僅佔全部播種面積的004。1960年,農藥投入量為23萬噸,化肥投入量為107萬噸,施肥面積佔全部播種面積的007。至1975年,農藥投入量達到62萬噸,化肥投入量為370萬噸,施肥面積在全部播種面積中所佔的比例達到34。在水利化方面,1950年,農田灌溉面積為80萬公頃,佔全部耕地面積的06。1960年,農田灌溉面積為118萬公頃,佔全部耕地面積的51。至1975年,農田灌溉面積為223萬公頃,在全部耕地面積中所佔的比例達到95。1990年,農田灌溉面積增至390萬公頃。1997年,農田灌溉面積達到456萬公頃。
耕地面積擴大和農業技術進步的結果,是農作物產量的明顯提高。1955年以前,農作物的平均年增長率長期徘徊於15。1955‐1960年,農作物的平均年增長率增至39。1960‐1965年,農作物的平均年增長率達到45。主要糧食作物小麥的播種面積由1950年的448萬公頃增至1970年的860萬公頃,1990年達到942萬公頃,小麥的年產量由1950年的387萬噸增至1970年的1 008萬噸,1990年達到2 000萬噸。大麥的播種面積由1950年的190萬公頃增至1970年的259公頃,1990年達到332萬公頃,大麥的年產量由1950年的205萬噸增至1970年的325萬噸,1990年達到730萬噸。玉米的播種面積由1950年的59萬公頃增至1970年的65萬公頃,1990年下降為52萬公頃,玉米的年產量由1950年的85萬噸增至1970年的104萬噸,1990年達到210萬噸。主要經濟作物棉花的播種面積由1950年的45萬公頃增至1970年的53萬公頃,1997年達到72萬公頃,棉花的年產量由1950年的12萬噸增至1970年的40萬噸,1997年達到83萬噸。甜菜的播種面積由1950年的5萬公頃增至1970年的12萬公頃,1997年達到47萬公頃,甜菜的年產量由1950年的89萬噸增至1970年的425萬噸,1997年達到1 840萬噸。菸草的播種面積由1950年的13萬公頃增至1970年的33萬公頃,1997年下降為29萬公頃,菸草的年產量由1950年的9萬噸增至1970年的15萬噸,1997年達到29萬噸。
</br>
<style type="text/css">
banners6 { width: 300px; height: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