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頁(第2/3 頁)
london 2005, p38
[13] 路易斯:《現代土耳其的興起》,第301頁。
[14] 路易斯:《現代土耳其的興起》,第496頁。
[15] 卡爾帕特:《當代中東的政治和社會思想》,第511頁。
[16] 卡爾帕特:《當代中東的政治和社會思想》,第462頁。
[17] 路易斯:《現代土耳其的興起》,第508頁,第391頁。
第十三章 威權政治的終結
一、伊斯梅特與自上而下的政治改革
伊斯梅特(İst İn&oul;n&uul;)1884年出生於伊茲密爾,畢業於伊斯坦堡軍官學校,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曾任奧斯曼帝國軍隊的軍團司令。土耳其獨立戰爭期間,伊斯梅特出任安卡拉軍隊的參謀總長,於1921年兩次率軍在伊納尼擊潰入侵安納託利亞的希臘軍隊,取得了輝煌的戰績。1934年,土耳其政府推行新的姓氏制度,議會將伊諾努作為伊斯梅特的專用姓氏,以表彰其在土耳其獨立戰爭期間特別是在兩次伊納尼戰役中的卓越貢獻。1923年,伊斯梅特作為外交部部長,代表土耳其政府與協約國簽署《洛桑條約》。土耳其共和國成立後,伊斯梅特長期擔任內閣總理。1938年11月10日,凱末爾在伊斯坦堡病逝。次日,大國民議會選舉伊斯梅特繼任總統,他成為土耳其共和國的第二任總統。伊斯梅特於1938‐1950年擔任總統期間,土耳其共和國經歷了威權體制衰落和民主化程序啟動的深刻變革。如果說凱末爾是土耳其共和國的締造者,那麼伊斯梅特可謂土耳其共和國民主化程序的開創者。
伊斯梅特
凱末爾時代是土耳其共和國威權政治的典型階段,共和人民黨作為唯一合法政黨壟斷了國家權力,議會選舉流於形式,民眾的合法參與缺乏必要的政治空間,反對派政黨在政治舞臺上銷聲匿跡,安納託利亞東南部山區的庫德人武裝組織成為僅存的反政府勢力,持不同政見的保皇派、自由主義者、伊斯蘭主義者和社會主義者只限於在遙遠的巴黎、索菲亞、大馬士革和開羅發出微弱的聲音。1939年6月,共和人民黨召開第五次大會,實行政黨組織與政府機構的分離,嘗試推動執政黨內部的改革程序。然而,土耳其共和國的政治生活依舊沿襲凱末爾時代自上而下的威權模式,總統凌駕於社會之上,操縱共和人民黨和大國民議會,控制內閣政府,共和人民黨、大國民議會和內閣政府構成威權政治的御用工具。
</br>
<style type="text/css">
banners6 { width: 300px; height: 250px; }
dia (-width:350px) { banners6 { width: 336px; height: 280px; } }
dia (-width:500px) { banners6 { width: 468px; height: 60px; } }
dia (-width:800px) { banners6 { width: 728px; height: 90px; } }
dia (-width:1280px) { banners6 { width: 970px; height: 250px; } }
</style>
<s class="adsbygoogle banners6" style="display:le-block;" data-full-width-responsiv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