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頁(第1/3 頁)
[偵探推理] 《二月三十一日(出書版)》作者:[英]朱利安&iddot;西蒙斯/譯者:翁裕庭【完結】
內容簡介:
傑出的廣告公司經理安德森,在妻子薇樂麗墜樓身亡後,就開始表現失常,不但在工作上不能全神貫注,還動輒疑神疑鬼,到最後連處理日常生活、人際關係的能力也都喪失了,他是否別有隱情,作賊心虛呢?還是隻是思妻情切?
資深警官克瑞斯自認為是上帝的世俗替身,為了探求事實真相,往往不擇手段,他在薇樂麗意外死亡案中,嗅出了一絲不尋常的氣味,乃決心鍥而不捨的追查,務求薇樂麗真是被謀殺的嗎?克瑞斯警官是否能如願揪出兇手呢?
作者簡介:
朱利安&iddot;西蒙斯(julian gtave syons,1912-1994),英國偵探小說作家、評論家、詩人,一九三〇年代原為英國新銳詩人,二次大戰爆發前以機鋒敏銳的評論家身分,為人所稱道。
一九四五年出版《the iaterial urder case》,正式跨足推理創作文學界;他也是著名的傳記作家,曾為愛倫&iddot;坡、柯南道爾(西蒙斯還曾仿作福爾摩斯式的推理小說《a three pipe proble》)等人作傳。一九九〇年獲犯罪寫作協會鑽石匕首獎,表彰他對推理創作界的卓越貢獻與成就,並兩度獲得美國推理作家協會的愛倫坡大獎,一九八二年獲頒推理大師獎。
西蒙斯是大聲疾呼推理創作應跳脫傳統解謎的窠臼,轉而著重描寫人物心理層面的先鋒。《二月三十一日》將所謂正派人士暗行暴力迫害之惡行惡狀刻劃的淋漓盡致,實為完美體現其主張的經典作品。
《二月三十一日》‐‐犯罪小說的&ldo;文藝復興&rdo;
&iddot;兩位文藝復興人
文藝復興式的博雅作家朱利安&iddot;西蒙斯(julian syons,1912-1994)在英國文壇的地位十分類似在美國的安東尼&iddot;鮑查(anthony boucher,1911-1968),他們都是讓&ldo;推理小說變得受人尊敬&rdo;的關鍵人物。
鮑查自一九五一年起在《紐約時報》寫一個推理小說書評專欄,寫了十七年共八百五十二篇,幾乎關照了所有同時代推理小說的創作者,影響廣闊深遠。而西蒙斯比鮑查稍晚,長期在倫敦的《星期日泰晤士報》(sunday tis)藝文版上撰寫推理小說書評專欄,他的慧眼獨具發掘了無數新人,他的洞見幽微也讓許多本來不受注意的推理傑作得見天日,他的淵博敏感、寬宏視野與細膩論述又讓讀者在心領神會之餘,驚覺原來推理小說曾經做到了那麼多事。
朱利安&iddot;西蒙斯晚年曾經回顧起撰寫推理書評的往事,他自己覺得有點像是無心插柳的意外,過程又充滿文壇恩怨的八卦。他去世那年出版的推理雜文集《犯罪行徑》(crial practlces,1994)裡,在導論中他就回憶起撰寫推理小說書評的緣起與經過,以我在臺灣編輯圈近三十年的老驥經歷,讀起來感覺是無比的親切與興味盎然,且讓我在這兒簡述一番……
話說一九五八年初,朱利安&iddot;西蒙斯接到來自《星期日泰晤士報》的文學主編李納德&iddot;羅素(leonard rsell)的一通電話,問他是否願意成為該報的推理小說評論特約作者,每個月交兩篇稿子,一年的酬勞是六百英鎊。六百英鎊在當時是個誘人的大數字,而當時西蒙斯本來的書評工作也讓他感到厭煩,很想試試新鮮的領域,他沒怎麼多想就一口答應了,沒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