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五章 進退兩難(第1/4 頁)
自離了應天開始,徐文爵、徐紹月叔侄兩人便一直東奔西跑、提心吊膽,直到入了杭州獲知應天情勢他們兩的心才算真正落了下來。
按楊廷麟的本心是準備一路衝至應天的,但離開績溪後他們才發現,路上的數座城池都已落入韃子之手,憑他們這些人馬想要殺破重重阻隔完全是痴人說夢。
所以楊廷麟便想再聯絡些人馬一同往應天殺去。
可誰知這人馬還沒聯絡到,卻收到了黃道周的求援信。
信上說杭州局勢不穩,似有人準備開城投降,而他手下無兵無將急需楊廷麟支援。
由此,這幾路人馬才急速往杭州而來。
不過他們終究還是來晚了一些,若非應天軍及時趕到,恐怕等他們到杭州城下時也只能扼腕嘆息了。
“殿下真是神機妙算,若是單靠咱們,怕是幼玄他們此時當也殉國了。”
昨夜一番勾兌論辯之後已快至子時,眾人也便各自回返再沒有觥籌交錯的機會。
所以,今日楊廷麟便將張國維約到了城中酒樓,也算是他這兩個外來戶的第一次交流。
“所言甚是,聽聞方將軍都已心生死志,若非應天軍來的及時,這杭州定然是保不住的。”
楊廷麟起了個頭,隨後戎政尚書張國維便附和了幾句。
戎政尚書,專理戎政,統轄五軍、神樞和神機三大營,所轄兵馬何止數萬,可前年清軍入畿輔時張國維所率八鎮總兵鎮鎮皆潰,由此他便受到牽連被革職下獄。
老實講,當時京師三大營已糜爛得不成樣子,他所率八鎮全是自外而來,這帥不知將、將不畏帥,潰了也是情理中的事。
說起來這張國維最擅長的事並非領軍打仗亦非練兵輸餉,而是修渠治水。
他於崇禎八年修吳江石塘、長橋、三江橋、翁涇橋,並針對太湖洪水下洩不暢的問題上書請求開浚吳江縣長橋兩側的洩水通道,在經過十多年的積累之後終成水利學鉅著《吳中水利全書》。
所幸崇禎念他治河有功,關了年餘也便放了出來,只是仗打成這般樣子再讓其帶兵也是不可能的了。
由此他便頂著戎政尚書的職位馳赴江南督練兵輸餉,直到清軍過江,他又才領著所練之兵來援杭州。
“尚書大人,論官職,你乃二品,我只是布衣,但你我皆是先帝舊臣,我楊廷麟今日便斗膽問一句,那馬士英到底是個什麼情況?”
按著常理來說,這話的確有些唐突了。
昨夜馬士英以外出尋援兵為由躲掉了避開了黃道周的人的責難,今日他便將張國維約出來談論此事。
更何況他們兩人往日並無交情,怎麼想都不該如此施為。
只是楊廷麟畢竟也是混跡官場幾十年的人了,雖因性格問題常將自己陷入危難之中,但這絕不代表他傻。
此時的杭州城,各方勢力錯綜複雜。
如他楊廷麟,雖與黃道周私交甚好,但與其代表的本土勢力卻搭不上什麼邊,又如這張國維,雖也是浙江人,但他素來不摻和黨爭之事,同樣也與黃道周代表的本土勢力沒什麼牽扯。
他們兩看起來並無什麼瓜葛,但有一點卻足以支撐楊廷麟這般“坦誠”。
那就是他們都是深得崇禎信重,可以稱得上先帝舊臣。
至於那李永茂雖然也得崇禎信重,甚至還曾得御筆親書“潔己效忠“匾額,褒獎他為“豫南國士無雙,河北循良第一“。
但他終究在馬士英治下任職多年,且又在弘光繼位上出力頗多,所以在楊廷麟看來並非是自己人。
“想來是先去尋李永茂了吧。”
“你信嗎?”
“信不信的倒也無關緊要,擺在我等眼前的當務之急便是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