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六章(第1/4 頁)
衛所制是明代最主要的軍事制度,由明太祖朱元璋創立。
明代開國初期,國家財力有限,為了滿足壯大武力,擴充兵員的需要,朱元璋開始設定衛所,軍民分籍,實施衛所制。衛所制規定軍隊士兵的主要來源為籍選,即從世襲的軍戶籍中抽丁而來,每戶派一人為正丁去衛所服兵役。
為了養兵而不耗國家財力,軍丁在衛所中輪流戊守、屯田。
戰爭時期,臨時充軍從徵調發;和平年代,則歸還衛所耕地種田。
屯田耕作收穫所得用來供給軍戶的生活和正軍之所需。
真可謂算盡了一切。
但天下哪有好處全被一人佔了的事?
自宣德年間開始,衛所制逐漸敗壞,軍戶們也淪為了軍將的私產,這直接導致大明空有數百萬大軍,但能拉出去打仗的卻真真沒有幾個。
不過萬事皆有例外。
金山衛指揮使侯承祖便是這鳳毛麟角中的一個。
他十六歲襲祖職為指揮使,其後整肅防務、檢閱軍隊、補充力量、理順民心,在提高軍隊戰力的同時也未忘記發展農業生產。
清兵過江之後,郡長邑吏紛紛辭官離職,唯侯承祖散盡家業田產,變賣金銀首飾,招募勇士,準備捨生抵抗,當可謂忠貞不二。
只是這一衛人馬在清軍面前還是有些單薄,所以在獲知蘇州投降之後,他便數次向各方求援。
可惜的是,那陣子尼堪所部已快要抵達杭州,城中各方勢力正鬥得難分難解,而蘇松之地雙方勢力犬牙交錯,明軍要麼已然投降,要麼自顧不暇,他的求援也就遲遲得不到半點回應。
所幸前些日子,這樣的情況卻有了重大的改變。
先是總兵方國安在應天軍的幫助下於杭州城外大勝清軍一場,然後不過兩日他便接到了總兵吳志葵的來信。
信上雖只說邀他去崇明島與應天來人議事,卻未對所議何事提及半分,但侯承祖到底也是軍中老人,略一思量便意識到這是要給各自為政的蘇松人馬立個統屬。
對此,侯承祖雖然覺得應天方面有些太過拿大,但也並不排斥,畢竟現在這般情形有個頭總比沒有要強。
只是..............
“應天來人確是好大的架子,我等也就罷了,黃總兵乃是朝廷親封的鎮南伯,如何也在這裡候著?難不成來的是哪位國公?”
崇明島碼頭上,一隊武將文臣分列兩側,顯然是準備迎接某個大人物,可在這佇列之中卻有一武將打扮的虯鬚漢子似已等的不耐煩了。
見此情形,沈廷揚作為東道主自然要出言緩和一下,但在他開口之前卻聽那漢子又說了一句。
“沈大人,應天到底是何想法?做什麼不說,見誰也不說,光叫我們侯在這裡卻也不是道理啊。”
“吳總兵莫急,先前已有回報,約莫再有一刻也便到了。”
這吳姓武將便是吳淞總兵吳志葵,他的駐地與崇明島算得上是隔江相望。
在獲知對方存在之後他們也保持的緊密的聯絡,可說到底各人互不統屬,行動上也從沒有過配合,待收到召他至崇明島的信後心裡多少也有些不樂意。
“聖嘉莫鬧,應天路遠,等一陣又能怎滴?”
“伯爺,話不是這麼說的,你與吳大人駐於太湖,距離雖近但河道崎嶇,算起來與應天也差...........”
“過了。”
見吳志葵越說越不成體統,鎮南伯黃蜚便沉聲說了一句,隨後那吳志葵果然閉上了嘴巴不再言語。
不過吳志葵的話也不算有錯,應天距離雖然要遠上一些,但這一路都是順流,若再遇上順風的確也用不上多長時間。
而黃蜚水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