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頁(第1/2 頁)
第九章 直接向民眾說話(2)
這次參戰,是美國登上全球舞臺的第一次。威爾遜決心不浪費時機,既要決定戰爭的勝負,又要設計戰後的世界。三百萬美國人應徵入伍,而威爾遜幾乎是立即著手考慮戰後的和平。他請美國一些著名的政治科學家和歷史學家組成一個委員會,指示他們研究歐洲的情況,起草和平建議。到1918年新年來臨之際,他利用該委員會的研究成果,提出了一項&ldo;十四點和平計劃&rdo;。這計劃涉及公海自由,取消貿易壁壘,裁軍,以及成立國際聯盟以保證&ldo;大小國家的政治獨立和領土完整&rdo;。
幾天之內,威爾遜就自豪地向全國和全世界宣佈了他的&ldo;十四點計劃&rdo;。《紐約論壇報》寫道:&ldo;威爾遜先生現在意味深長地保證美國要為比利時人和波蘭人以及塞爾維亞人和羅馬尼亞人的解放而戰。對許多人而言,美國總統的許諾是要在他們經受比黑奴的遭遇更惡劣千倍的奴役之後,獲取自由。&rdo;
國內反響熱烈,國外的反應卻是好壞兼有。歐洲人認為威爾遜的計劃天真而不現實。自中世紀以來,歐洲幾乎是戰亂一直不停。美國自己的內戰也才過去50年,美國憑什麼來給歐洲指引和平之路呢?倫敦的《泰晤士報》寫道:&ldo;我們對總統講話的主要批評意見就是,它理想崇高,卻似乎未顧及某些嚴峻現實。&rdo;
威爾遜未理會批評,而直接向民眾說話。他發動了規模空前的宣傳運動,希望把&ldo;十四點計劃&rdo;送到德國及其盟國的民眾手中,從而扭轉潮流。飛機到德國上空撒傳單;炮兵把炮彈彈頭裡的炸藥掏空,裝上傳單射向敵方。&ldo;十四點計劃&rdo;譯成十多種文字,散發到世界各地。
這一宣傳運動收到了效果。美國的國旗頭一次成為希望與復興的象徵,展現在歐洲各地的窗臺。世界人民要和平,要按照威爾遜計劃實現的和平。他們也贊成設立國際聯盟。
威爾遜的&ldo;十四點計劃&rdo;使戰爭結束,這樣說並不算過分。1918年5月28日,當美軍還在繼續與德軍作戰時,德國新首相致信威爾遜,說只要在&ldo;十四點&rdo;基礎上訂立和平協議,他願意停戰。
但是英法兩國這時看到勝利在望,提出了更多的要求。他們要收穫敵人無條件投降的勝利果實,而且要完全摧毀德國。威爾遜則堅持自己的立場,他知道一個嚴重不公正的和平計劃只會在德國引起憤恨,在將來引起更多的問題。&ldo;十四點計劃&rdo;所立足的原則是均勢與平衡。英法兩國不肯讓步,但威爾遜手裡有王牌。正是美國的參戰給德國敲響了喪鐘。若是沒有美國支援,英國和法國並沒有自己贏取戰爭勝利的把握。美國的優勢實力是不可小看的。威爾遜威脅說他將會與德國人媾和,讓英國人和法國人自己繼續打下去。
正當著手談判時,美國要舉行國會中期選舉。威爾遜希望美國人民給世界發出明確的訊號,他在全國報紙上發表了致選民公開信,信中說:&ldo;如果你們贊成我的領導……我懇求你們明白無誤地表態,讓民主黨在參眾兩院成為多數。&rdo;可是這種黨派性質的呼籲起了反效果。美國人團結一致在威爾遜帶領下參戰,如今看到他在兜售和平時試圖按政黨之分讓選民分裂,感到憤怒。選舉結果是共和黨在國會兩院佔據了多數。和約需經參議院批准,因此新的參議院將有權挫敗任何一個和平計劃。
然而,不管選舉結果如何,英法兩國不敢冒美國撤軍的重大危險,經過與美國數月談判之後,終於退讓。1918年11月11日,協約國與德國簽訂了停戰協定。《紐約時報》寫道:&ldo;如同暴風雨即將停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