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頁(第1/2 頁)
但是,即使不存在這些危險,羅斯福也還是會設法救英國。他相信從長遠來看,美國決不可能與納粹德國和日本帝國和平共處。他認為,倘若以為美國可以&ldo;在一個由武力哲學統治的世界上作為一個孤島生存下去&rdo;,那純屬&ldo;幻想&rdo;。
不幸的是,他的多數美國同胞還沉溺於這種想法。這位總統要想打敗國外的暴政,就不能不首先克服自己國內的孤立主義。
在美國,孤立主義一向是一種強大的政治勢力。這裡的許多人或他們的祖先當年就是為了躲避祖籍所在地的動亂,才跑來美國。美國東西兩面都與歐亞大陸遠隔重洋,似乎安全有保障,許多美國人就想不通有什麼理由要派自己的年輕人到外國,為那些似乎與己無關的戰爭去賣命。
美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的經歷證實了這種看法。在伍德羅&iddot;威爾遜理想主義詞藻的鼓動下,美國參戰,犧牲了5萬美國人的生命,最後卻只能眼看著那些盟國口是心非,在凡爾賽爭搶戰利品。包括英國在內的盟國後來又賴帳,未償還它們從美國得到的軍火貸款。當羅斯福入主白宮時,多數美國人都認為美國那次參戰是犯了錯誤。1935年,歐內斯特&iddot;海明威將這些人的感覺歸納如下:&ldo;現在以及上次戰爭以來,沒有哪個歐洲國家是我們的朋友。除了自己國家以外,沒有哪個國家值得為之戰鬥。&rdo;當希特勒鬧得歐洲緊張局勢日益加劇時,美國人的孤立主義情緒更盛了。
羅斯福曾指出,地理位置不再能提供充足的防禦(他說過,如果敵國佔領了百慕達,現代轟炸機用不了3個小時就會飛臨我們海岸)。然而孤立主義政治勢力太強大,總統對它是不敢小看的,往往還屈從了它的願望。1932年羅斯福第一次競選總統時,就曾宣佈他不再支援國際聯盟。3年後,國會透過了《中立法案》,羅斯福情不由己給那個法案簽了名。
羅斯福的一些主張國際主義的友人曾批評羅斯福放棄了自己的原則。當他宣佈與國際聯盟脫離關係時,他的妻子埃莉諾氣得好幾天不跟他說話。羅斯福相信他只是做了他需要做的事。在一封致友人信中,他寫道:&ldo;你是否曾經想過,理想和實現理想的方法這二者之間是有區別的?&rdo;
後來,羅斯福希望避免又一次全球衝突,想要在對外政策上起比較強有力的作用,這時他每走一步都受到孤立主義者抵制。1937年,當他建議對日本實行制裁時,有兩名國會議員說他應受到彈劾。1939年初,當希特勒向捷克斯洛伐克進軍時,他要求國會廢除中立法,遭到了國會拒絕。
後來,甚至當希特勒征服了法國並將矛頭轉向英國時,孤立主義者仍然反對向民主國家提供援助,他們認為那樣一來必然會使美國捲入戰爭。但也有一些人認為美國應該採取行動。在1940年夏秋,這兩派人辯論日益激烈,成為公共生活的主要話題。紐約一家餐館怕人們吵架打架而張貼一條標語:&ldo;館內勿談戰事。&rdo;多年後,經歷過越南戰爭和另幾次全國性嚴重危機的歷史學家亞瑟&iddot;施萊辛格說:&ldo;1940‐1941年大辯論使家庭和朋友之間出現分裂,其深重可謂空前絕後。&rdo;
雖然一些人主張向外提供援助,但幾乎沒有人主張美國自己參戰。參議員羅伯特&iddot;塔夫脫說參戰&ldo;比德國勝利更糟&rdo;。一次民意測驗表明,認為美國應參戰者還不到6。普林斯頓大學一些學生成立了一個團體,叫&ldo;未來戰爭退伍軍人&rdo;,要求政府先給每人發1000美元補助金,然後再讓他們去打仗。另一座學校裡開啟了標語:&ldo;讓上帝保佑英王吧。美國佬不會來的。&rd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