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頁(第1/2 頁)
他將這一氣體率先用於戰爭,並在後續過程中不斷進行進一步研發。當然,一些別的國家也立刻進行了相關研究,化學戰爭成了這場大戰中的一個組成部分,死傷無數。
在看著敵軍士兵在一片黃綠色氣體中,做出類似『旱地溺斃』的痛苦姿態時,哈伯仍在為自己的成功大笑。
當然有很多人指責他。他的妻子克拉克·伊美娃因不堪忍受而飲彈自盡,當他獲得諾貝爾獎時,其他科學家都不願意和他同臺領獎。但是他始終認為自己只是為了更快結束戰爭。
他說:『在和平年代,科學家屬於世界;但在戰爭時代,科學家只屬於他的祖國。』
他確實很愛德國。
直到德國戰敗以後,他還試圖透過『海水鍊金』的方式來幫助德國賠償戰敗賠款。當時他的研究所裡有個研究員,每次測試海水中的含金量,都比其他人測出來的高得多,但最終發現這是因為那個研究員戴著金絲眼鏡,而事實上海水中根本沒有那麼多金元素。於是這個方案就失敗了。
之後哈伯就潛心搞學術,把自己得研究所打理得非常好,科研成果也都是頂尖的。
但是諷刺的是,他是個猶太人。
之後希某人上臺,他因受到迫害只能離開了自己出生、長大的德國,並最終客死異鄉。
他的墓碑上還刻著:他永遠是德國最忠實的奴僕。
但是他所發明的毒氣,在他死後被進一步開發,應用到了針對猶太人的屠殺中。
他的舊友愛因斯坦也說過:『哈伯的一生就是德國猶太人的悲劇——那種單戀的悲劇。』」
龍同學詫異地看著我,我知道現在的我在他眼裡閃閃發光。
其實我給初三生講這個故事時他們一般沒什麼反應,好像不太能t到我的意思,但是高三生果然還是更能共情。
為了方便傳複習資料,下課後我加了龍同學的社交帳號,回家路上我就看到他發了票圈:你永遠也不知道一個看起來枯燥至極的老師腦子裡藏了多少故事。
差不多就是從那時開始,我有了一點點做一個老師的信心。
坐在地鐵裡,我想,或許我不用那麼緊張,或許我是可以用比較輕鬆的姿態去上一節課的。
同時,我的手機「叮咚」一聲。
開啟社交軟體,是大佬涵找我:小王啊,週五那篇推文我看了,我覺得還不錯,第一篇推文能這樣已經很好了。我覺得這個工作很適合你,而且你也有進步空間。我找了一個專門做公眾號運營的朋友,讓他給你稍微講講,你等下加一下他好友,就說是我讓你加的就行。
我:好的。
然後大佬涵就給我推了個名片過來。
我定睛一看——好傢夥,安非他命。
--------------------
作者有話要說:
今日雙更,上一章記得看鴨!
老讀者福利章!
類似福利會斷斷續續散落文間,小細節還有h多h多!
ps:只能用「綠氣」,原本那倆字打不出來,可能因為有毒。
第8章 他山石
我說呢,怎麼27歲關注k12教育的公眾號,原來是同行。
而且是個不甚友善的同行。
我很快加了這人。
這人很快透過了認證。
我剛想打個招呼,他那邊已經先發了訊息過來,手速飛快——
涵涵讓我給你講講怎麼寫公眾號文章。
說起來也沒什麼東西可講,但你寫的是真的垃圾。
你下一次上班是周幾?
我說:週二。
他說:你週二發一篇關於化學的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