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八章 君堡末路(上)(第1/3 頁)
人間界,三號世界線中。
那一年,1453。
那一年,英法百年戰爭已經接近尾聲,雙方都迫切需要休養生息,無暇東顧。
那一年,卡斯蒂利亞等國忙於收復失地。
那一年,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忙於加冕,又剛剛經歷了胡斯戰爭,還要苦於諸侯內部紛爭。
那一年,波蘭和匈牙利剛剛經歷瓦納爾之戰的失敗,實力大損。
那一年,殘陽下的羅馬帝國孤立無援;
那一年,奧斯曼帝國勢頭正盛。
奧斯曼帝國的穆罕默德二世,外撫塞爾維亞,締結與匈牙利的盟約,內鎮卡拉曼之亂,虎視眈眈,盯上了羅馬帝國最後一座城池。
君士坦丁堡。
此時,羅馬帝國的皇帝,叫做君士坦丁·德拉加塞斯·巴列奧略,史稱君士坦丁十一世。
歷史彷彿與羅馬帝國開了個玩笑,連續多任的昏君後,終於迎來了一位明君,可是此時的羅馬帝國已然日薄西山,行將就木。
世界上最令人遺憾的,不是一個千年的帝國因自身腐朽而最終衰亡,而是在滅亡前出現了一個偉大的皇帝,卻無力迴天。
穆罕默德二世在博斯普魯斯海峽修建兩座要塞,意圖截斷所有支援君士坦丁堡的力量。
自知最後時刻來臨的君士坦丁,給穆罕默德寫了一封信。
“既然你捨棄和平,選擇戰爭
我無論用誓言還是懇求都不能讓你重新回到和平的道路上來
那麼就遵循你的意願吧!
如果上帝已經決定把這座城市交給你
誰又能阻止這一命運呢
從今天起,我將封閉城門,竭盡全力,為保衛市民而戰!”
署名是君士坦丁·德拉加塞斯·巴列奧略。
穆罕默德二世的回信也很簡單。
“要麼投降,要麼戰死。”
此時,君士坦丁十一世向西方送出十萬火急的求援信。
一般來說,對於君士坦丁堡的這種困境,歐洲,甚至是整個世界的基督教國家都應該鼎力相助,兌現他們對君士坦丁堡冠冕堂皇的承諾:向君士坦丁堡挑戰,就是挑戰整個基督教世界的權威!
遺憾的是,援助實在太有限了。
向阿拉貢求援,阿方索五世派出一支由十艘船組成的船隊,走到半路又撤回來了。
向熱那亞求援,熱那亞因為殖民地問題分身乏術。
向威尼斯求援,威尼斯怕得罪奧斯曼,但最後還是在二月份派出一支艦隊,由於出發日期延誤,四月十九日才出發,為時已晚。
向教皇求援,教皇尼古拉五世自費租借三艘戰船派往君士坦丁堡,並且還說服了神聖羅馬帝國皇帝腓特烈三世,結果腓特烈只是口頭支援。
向摩里亞的兄弟求援,結果穆罕默德二世派兵阻斷了他們的聯絡。
當然也不能完全怪教皇,畢竟慈父可以為他作證,他手裡也沒幾個師。
求援也並非完全無效,一位叫做喬瓦尼·朱斯蒂尼亞尼的熱那亞將領自發帶著七百士兵前去支援。
熱那亞的博基亞爾多兄弟主動加入君士坦丁堡一方。
又有一小撮加泰羅尼亞人,還有卡斯蒂利亞貴族部隊加入戰鬥。
陸續又有小隊人馬自發增援君士坦丁堡,雖然不多,但是對於危若累卵的君士坦丁堡來說,可以稱得上是雪中送炭。
1453年4月6日,戰鬥正式打響。
穆罕默德二世率領部隊,駐紮在距離城牆兩公里左右的馬爾特佩山上。
而此時的君堡城牆上,羅馬守軍也已部署完畢,兩軍最近的距離也只有三百米,雙方甚至可以清楚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