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緙絲繡品(第1/2 頁)
緙絲又稱刻絲,是我國獨有的一種古老而輝煌的織繡手工藝。是絲綢藝術品中的精華。
根據史料來看,“緙絲”這一名稱早在公元前2500年左右的彩陶土器時期就已經存在,發展至殷商已經出現了製作比較精良的緙絲成品。
它利用的是“通經斷緯”的織法,以生蠶絲作經線,以各色彩絲作緯線,經線貫通整幅織物,緯線依照圖案及顏色要求與經線交織,最後拉緊經緯線。
織物本身通經回緯,但是緯線分色塊與經線交織並拉緊,充分覆蓋於織物部,其表面實際不露出生蠶絲地子,卻又能在花紋與素地、色與色之間呈現一種斷痕形象,如剪如刻。
一幅緙絲成品需要耗費很長時間才能完成,而清代,是緙絲織造業最為繁盛的時代。
它保持了傳統緙絲工藝的所有特點,還在這一基礎採用了將緙絲、刺繡混合製作的方法,出現了一大批精巧工細的作品。
同時,清代的緙絲織物,在內容大量融匯書畫,詩文、名畫通篇緙於幅面的比比皆是。
是收藏品中的佼佼者。
胡牧之記得,在04年的時候,清乾隆-欽定補刻端石蘭亭圖帖緙絲全卷就以3575萬的天價被人拍走。
17年後,也就是2021年,該緙絲繡品再次出現在了大眾視野中,這一次,它以2.415億元被人拍走。
不過對於收藏清代緙絲,清早中期的作品無疑是最好的選擇。
一方面,此時的清朝國力強盛,在緙絲製作不惜耗費大量財力、物力,因此成品精美絕倫者甚多。
另一方面,這一時期江南的絲織業被皇權壟斷、控制,最好的緙絲作品基本都是宮廷權貴之用,哪怕是高階要員服裝那一塊小小的官補,都價值不菲。
但是在清晚期,國力衰微、戰亂動盪,即使宮廷所用,真正頂尖的緙絲工藝已經很少見。
這個時期的緙絲作品,如果不是精工細作或者具備重大歷史意義,一般沒有什麼收藏必要。
而胡牧之手裡的這件緙絲繡,正是乾隆時期的緙絲蜀葵菊石圖。
按照胡牧之的估計,這玩意現在的市場行情也就幾萬塊左右,至於以後,升值到百來萬也說不準。
“起床,班,新的一天開始了!”
胡牧之起床後,洗漱了一番,便是離開了大雜院。
由於時間還早,胡牧之在路邊吃完了早飯,順便打包了兩份之後,這才朝著古軒閣而去。
來到古軒閣的時候不過七點五十分。
胡牧之以為這會夏語柔還沒過來,誰知道,店門已經大開。
而去在店內的裡屋辦公室門口,還站著一人。
從背影看,不是夏菏澤。
帶著疑惑,胡牧之邁步走進了店內。
此時,這人身體微微前傾,眼睛都快貼到門了,好似在看什麼。
由於太過專注,就連胡牧之進入店內,這人也沒發現。
走的近了,胡牧之才發現,這人竟是張軍。
不用問,肯定是來找夏語柔的。
不過這傢伙在看什麼阿?
“喂。”
胡牧之朝著張軍喊了一聲。
而這一聲‘喂’,嚇得張軍整個人一激靈,猛地轉身。
當看到叫自己的人是胡牧之時,張軍一張臉突然紅了起來。
“你在這幹.....”
‘嘛’字還未出口,張軍突然一個側身,將胡牧之朝著門裡一推,轉身朝著店外跑去。
猝不及防之下,胡牧之一個踉蹌,整個人重重的撞在了門。
而且門沒完全關嚴實,所以這一撞,胡牧之將門直接給撞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