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8部分(第3/4 頁)
於人!話句話說,再一次大朝會上,富弼說了這麼一句話,而包拯不過是一個旁聽者。”
“這話為什麼會出現在包拯傳裡面,而不是富弼傳裡面呢?”雷霆很會抓重點!
張玉教授看來確實對歷史很著迷,聽到雷霆不再糾纏寶藏,回到了歷史本源,他有些信興奮地說道:“不錯,小夥子,你很善於思考啊!這包拯傳下面,就記錄了一句話:公出則領命,放糧賑災。雖然沒有明確說在什麼地方放糧,可是先後文一對照,這放糧地點肯定是三江口無疑!可是,你想過沒有,按照古代的分封規矩,把一個縣分給一個王爺,那是非常正常的事情,而且,如果只封賞一個縣,那就說明這個王爺當得不怎麼給力,不討皇帝的歡心!就算三江口受災了,也輪不到中央政府出馬,首先三江王就得表個態,這才是最合乎禮法的一步!可是,關於這一點,宋史上沒有任何記錄,宋代三百年曆史,水旱蝗災不少,可是隻有三江口這麼一個不合禮法的孤例!更奇特的是,這在一年,對應於三江王的傳記,三江王薨了!要知道這個時候的三江王,只有區區32歲,正處於青壯年時期,正常死亡的可能性並不大!”
“他是怎麼死的?”任雨珊問道。
張玉搖了搖頭,說道:“三江王的死,很有疑點!在當時很可能屬於一個禁忌話題,相關的歷史人物,同時代的歷史人物,基本上都沒有留下什麼話!就連宋代士子們的一些雜記,什麼《東京夢華錄》、《雲谷雜記》、《青箱雜家》等等都沒有相關的記錄!只有稍後的南宋《猗覺寮雜記》,提過這麼一句話:三江王年少多志,器量深沉,文采風流,門客眾多,頗有孟嘗風範。這裡面好像是對三江王持表彰的態度;但是,宋史以及宋代雜記上的記錄很可能是假的,因為於此同時的遼史上卻有著一條很重要的記錄,而且記錄的比較明確,就在三江王死的這一年,出使中原的遼國大臣耶律洪宗,曾對自己人說道:南朝相鬩於牆,趁勢而南天下即可定,惜哉!”
“翻翻歷史書,這一年發生了什麼大事兒呢?最重要的一件大事就是,契丹重兵壓境,當時南朝的大員富弼出使契丹,拒絕割地要求﹐以增加歲幣而還。維護了北宋的安全!”張玉說道:“可北宋內部呢?並沒有出現什麼兄弟鬩於牆的事情!但是,耶律洪宗的話,肯定也不是胡說八道,而北宋王室在這一年裡面,只有三江王一個人死了!這麼一來,就存在這麼一個可能性:三江王造反,只是事不機密,**了,北宋朝廷這才採取了迅捷的措施,將三江王拿下了!對於這一點,還有一個佐證材料:那就是關於三江王的兩個兒子!本來,三江王死了,這爵位應該是留給自己嫡長子的,就算三江王沒有兒子,宋仁宗也應該給他過繼一個,免得斷了祭祀的香火!可是,他的兩個兒子沒有一個人繼承爵位,三江王的這個王爵,也隨著三江王的死,煙消雲散了!這很不正常!”
“難道是三江王曾經造反,可惜,沒有造反成功?”任雨珊懷疑的說道。
“不錯,這就是我對三江口歷史上唯一一個王爺最終結局的推測!這世上沒有不透風的牆,雖然關於三江王的記載很少,可是,民間還是存在著不少的傳說,比如包公案,比如七俠五義,這裡面他就存在著一個襄陽王的問題,而整個北宋歷史上是沒有爵位叫做襄陽王的人的,襄陽王的原型極可能就是三江王!在七俠五義裡面,襄陽王的造反也是非常可笑的事兒,就是幾個俠客,把這事兒給攪合黃了!這和三江王莫名其妙的死因,也形成了鮮明的呼應!”張玉教授有些興奮地說道。
任雨珊眨了眨眼,這老頭故事講的還不錯,挺吸引人的!可是,有一件事兒你還沒有解釋清楚呢!厄……其實這老頭說了這麼多,似乎沒有一句話是確定的,丫都是大膽的提出結論,可論證起來呢,厄……也充滿了大膽的推測,一段話下來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