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假說演繹推理法(第1/3 頁)
這是岐良能在當前情況下想到的最好方法。
有一位推理界的神曾經說過——
一個邏輯學家並不需要親眼見到或者聽說過大西洋,他能從一滴水上推測出它可能存在。整個生活就像是一條巨大的鏈條,只要你見到了其中的一環,就不難把整個鏈條上的情況都推想出來了。
這話是福爾摩斯說的,一位被作者構想出來的偉大偵探。
但是,他說出的話是一點兒也不假的。
因為這就是被稱為“演繹推理法”的核心思路。
就比如說見到一個人時候,去仔細觀察到那個人的手指,指甲,手上的繭子,對方攜帶的手錶,衣著以及臉上的表情等等細節,並把這些細節串聯起來之後,推測出這個人的身份就變成了輕而易舉的事情。
如果憑以上那麼多資訊還不能推測出對方的身份的話,那也只能用“愚笨”,或者說“蠢笨”來形容了。
但是,只憑這種方法還不足以應對岐良如今面對的困境。
說白了,演繹推理法是從“可以叫做前提的已知事實,必然得出的推論”,只要前提為真,那麼結果必然是真實的。
如今掌握在岐良手中的案件情報,不足以直接作為前提使用。
他只掌握了兩個情報。
屍體周圍沒有任何血跡。
有一種殘忍的手法可以達到這樣一種效果。
所以——
岐良提出了一個“假說”,也就是去假設這個女人,可能是真的死於這種殘忍的手段。
提出假說之後,剩下的就只需要再去用他手中已經掌握的證據去證明,這個被提出來的假說其可信度足夠高就可以。
雖然還是有判斷失誤的可能,但是準確度已經在一個足夠高的水準上了。
……
“你要查近幾年所有的屍檢報告?我們是有義務對受害人資訊保密的,除非你有足夠充分的理由。”
現在差不多是下午5點鐘左右,匆匆趕回來的法醫並不像羅大海那樣好說話。
雖然羅大海也在為岐良說話,但這位法醫顯然比某位並不是那麼鐵面無私的警官,更嚴苛的遵守了規章制度和職業操守。
講難聽一點,說成不懂變通也沒有什麼不妥。
交涉無果,浪費了時間之後大家還不歡而散。
你也不能去說這個法醫做錯了什麼,甚至在某種角度上來說,做的不怎麼樣的其實是羅大海這個傢伙。
雖然是為了破案,但總歸違反了一點規章制度。
其實如果岐良表明自己的目的的話,說明自己的來意,說清楚到底要查什麼資訊的話,這個法醫也不一定就咬死了不通融一下。
雖然羅大海一直在旁邊解釋岐良是為了破案,但架不住岐良他硬是不說清楚要幹啥。
或者是每個天才都有自己的性格缺陷吧,岐良怎麼說也算的上是半個小天才。
就像福爾摩斯無法理解平常人的情感一樣,岐良也有自己的缺點。
岐良極其不願意相信別人,在他的安排裡面,只要可以親力親為的事情,就一定要自己去做。
而且,他也絕對不會把自己的計劃對別人托盤而出,都是走一步說一步。
要不然為什麼他的那個萬事屋開了那麼長時間,辦事的還是隻有他一個?
說白了就是他不信任別人,不願意招這個助手。
這樣一種性格缺陷讓岐良吃過很多虧,比如這次。
頂著兩輪濃重的黑眼圈,和同樣變成熊貓的羅大海一前一後的走出了警察局。
羅大海邊走還邊抱怨岐良處理事情不到位,讓心情本就不佳的他更加煩躁。
“滾。”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