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捉拿閹豎(上)(第2/3 頁)
不願去見大將軍,因為大將軍要亡了宮中閹豎,他怕自己一去便回不來了,何太后聞言心裡膽寒,這種謠言都已經傳到了宮內人盡皆知的地步了?
於是也轉了主意,不敢再見何進,轉而對大長秋吩咐道:
“速速宣車騎將軍進宮,吾有旨意。”
何氏覺得自己等不得了,為了自己的兒子,為了自己的百年富貴,不能將這種事賭在何進的一念之間。
待人走後,何氏怒而憤聲道:“袁紹豎子,非劉氏臣,待吾兒壯,勢必誅汝!”
另一邊,“君侯,中常侍禍亂天下,罪在不赦,早已使得天怒人怨,而近年來,吾素聞長安故殿有塌,北地乾旱,元元受難,而北海見異,有花開冬日,此間種種,因奸賊與朝也!”
袁紹說的頭頭是道,就連何進聞言,也情不自禁的點點頭,可不是麼?閹宦勢大,禍亂天下,可見天象無誤,自然是有奸賊的。
袁紹再一次提出了誅殺中常侍。
典軍校尉曹操聽到袁紹的謀劃,當初就上過諫言:“閹豎之官,古今宜有。但世主不當,假宦官以權寵,使局面至於此。既然治宦官的罪,當誅元惡,一個獄吏就足夠了,何必紛紛召外將董卓呢?”
陳琳也勸諫過,可惜,何進就吃袁紹這一套,硬是將兵馬齊聚了關中。
連陳琳也嘆息道:“大兵聚會,強者為雄,所謂倒持干戈,授人以柄,功必不成,只為亂階。”
曹操因此與袁紹愈漸生隙,他認為袁紹心思不正,有蠱惑國家重臣,陰謀自用權柄的嫌疑。
那麼,袁紹真的是蠢嗎?心思不正嗎?
當然是否定的,換句話說,就算皇帝把六璽放在袁紹手裡,他也是不敢稱帝的。
這裡就得提一句那位董相國與袁氏的關係了,董卓為段熲提拔,董卓的崛起與朝廷裡這位太傅是脫不了關係的,不提段熲與袁氏的關係,段熲會不會向袁氏推薦董卓,最關鍵的是,董卓其實是在袁隗的任上被提拔起來的。
這也是漢家老傳統了,關東士族當年在涼州壓迫的太狠,導致了涼州短短一百年間造反幾十次,後來涼州如三明之流崛起,讓關東士族看到了另一個把持方式,那就是扶持涼州本地的豪族,所以說,關東士族其實是很樂意在涼州扶植涼州本土勢力的。
能搞錢能攢軍功的白手套誰不愛?
另外一點,自光武中興以來,一旦年幼的皇帝想要奪權,就會利用身邊的宦官集團奪權,此時外戚的下場多多是身死族滅,這時候宦官就變得權傾朝野。
士族集團則處於很尷尬的地位,雖然士族有文化,掌握輿論,治理國家離不開士族。但士族權力總是在外戚或者宦官之下,哪怕是三公,隨便一個災害就得申請辭職。
所以,袁紹選擇了依附外戚的大將軍何進,慫恿何進在皇帝登基時,一舉解決宦官問題。
然而,與過去的外戚不同,何進一家與宦官有著錯綜複雜的關係,宦官集團是向何進服軟的,按原本的歷史而言,蹇碩已經伏誅,何進名正言順的徹底收攏了內外軍權,這時候,其實何進的目的已經完成了,但是,袁氏的目的卻還差一截,那就是徹底讓以中常侍為首的宦官消失!
袁紹知道何進靠不住了,做了一些小動作,讓何進和宦官頭子徹底翻臉:以大將軍的名義,命令張讓等大宦官家鄉的官員們蒐集宦官家屬的犯法記錄,相當於明示宦官,你們回鄉也逃不了。
雖然袁紹勸誡何進不要孤身入宮的。然而何進不聽,於是被張讓等誘殺。當年竇武陳蕃政變也是一時不查被反殺,導致第二次黨錮。
有了前車之鑑的袁紹當然不能再重演歷史,於是和袁術帶兵以報大將軍之仇,殺入內宮剿滅了整個宦官勢力,並“順手”殺死何苗,外戚勢力被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