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頁(第1/2 頁)
該醫院由婦科醫生凱薩琳&iddot;哈姆林(cathere hal)經營,她是名副其實的聖人。她把大半輩子都奉獻給了衣索比亞的貧窮婦女,雖然歷經危險又困難重重,卻也改變了無數像瑪哈苞巴這樣年輕女性的人生。又高又瘦的凱薩琳,頭髮已經花白,她平時熱愛運動,熱情,溫柔‐‐除了人們稱她為聖人的時候。
&ldo;我熱愛這份工作,&rdo;我們初次見面時她不高興地說,&ldo;我來這裡並不是因為我是聖人,或是在做什麼高尚的事情。我非常享受自己的人生。我來這裡,是因為我覺得上帝要我在這裡。我覺得自己在做好事,在幫助這些婦女。這是非常令人滿足的工作。&rdo;凱薩琳和已故的先生雷格&iddot;哈姆林(reg hal)於1959年從祖國澳大利亞來到衣索比亞做婦產科醫生。在澳大利亞,他們沒碰到過一起瘺管病例,但在這裡卻時時碰到。&ldo;這些是世界上最應該得到同情的婦女,&rdo;凱薩琳斬釘截鐵地說。&ldo;得了這種病會很自卑,她們非常孤獨。麻風病或愛滋病患者都有組織幫助,但是這些女性,沒人知道也沒人幫助她們。&rdo;
在西方瘺管一度也很普遍。曼哈頓曾經有一家瘺管醫院,就在現在的華爾道夫飯店(waldorf-astoria hotel)所在地。後來隨著醫療進步,這種疾病幾乎消失了。在發達國家,哪還有女性會陷入四天的難產‐‐早在難產之前,醫生就會做剖宮產。
1975年,凱薩琳和雷格成立了亞的斯亞貝巴瘺管醫院。醫院坐落在山丘旁,是一組美麗的白色建築群,中間闢有綠意盎然的花園。凱薩琳是醫院負責人,住在建築群中央的一間溫馨小屋裡,她打算死後與丈夫一起長眠於此。凱薩琳主持了超過25萬次的瘺管手術,也培訓了無數醫生。她技術高超,不過依然有些病患由於身體所剩的組織不足以用來修復,只能幫她們做結腸造口術,把糞便從肚子上開的洞裡取出來,儲存在一個小袋子裡,定時丟棄。手術後的病患還需要持續看護,於是她們被安置在醫院附近的一個村莊裡。
瑪哈苞巴就是其中之一。物理治療後她能夠再度走路了,但還得接受結腸造口術。即便如此,一恢復行動能力,凱薩琳就讓她在醫院工作了。起先瑪哈苞巴只是換換床單被套,或是幫助病人洗澡。但是醫生們漸漸發現她聰明伶俐,又急切地想要做更多事情,就給她安排了更多工。她學習讀書寫字,進步神速。她終於找到了生命的價值。今天,如果你拜訪那家醫院,很可能會看到瑪哈苞巴‐‐而且是穿著護士服‐‐她如今已晉升為高階護士助手了。
修補一個瘺管,大約要花300美元,而有九成左右是能夠修補的。但是得了瘺管的大部分女性都是貧窮的鄉下婦女,從來沒看過醫生,也沒接受過醫療救助。華盛頓大學醫學院的婦產科教授劉易斯&iddot;沃爾(llewis wall)馬不停蹄地到處辦活動,呼籲在西非設立瘺管醫院。他估計,光是在非洲,每年就有3萬~13萬的瘺管新病例。12
瑪哈苞巴在亞的斯亞貝巴瘺管醫院的空地上。
(拍攝:尼可拉斯)
這些年輕的女性‐‐通常還只是十五六歲的少女,一般患病後就會認定生命已經無望了,而不會去主動就醫。她們因為身上散發排洩物的惡臭而遭到丈夫遺棄,或者像瑪哈苞巴一樣被隔離。最後,不是餓死,就是因產道感染擴散而死。
&ldo;瘺管病人是現代版的麻風病患者,&rdo;在瘺管醫院與凱薩琳共事的英國助產士魯思&iddot;甘迺迪(ruth kennedy)說。&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