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4章 祖大壽:兩度降清的明末雄獅(第2/5 頁)
安排祖大壽與水師參將金冠共同守衛覺華島,穩定了這一戰略要地,也為後續的抗金行動奠定了基礎。
三、駐守寧遠
在明末的邊疆防線上,寧遠城成為了抵禦後金侵擾的關鍵堡壘。天啟三年(1623年),督師輔臣孫承宗派遣祖大壽帶領覺華島的七百士兵至寧遠,招募當地遼人加入軍伍,以增強邊防力量。祖大壽在此地的任務不僅是擴軍,還包括參與城池的建設。起初,由於對朝廷堅守寧遠的決心持有懷疑,祖大壽在城牆的建設中並未嚴格按照標準施工,導致城牆尺寸縮小。孫承宗察覺後,制定了一套更為嚴格的城建規範,確保了寧遠城的堅固,最終在天啟四年(1624年)三月,一座堅不可摧的寧遠城屹立於邊疆之上。
祖大壽在寧遠的駐守過程中,曾有一次因未遵從孫承宗的命令出塞招撫蒙古各部而差點面臨軍法處置。然而,這次事件在寧前道袁崇煥的求情下得以化解,從此祖大壽對袁崇煥心懷感激,這份恩情在之後的歲月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實際上,孫承宗此舉更多是一種策略性的警告,而非真心要懲處祖大壽,這也體現了當時高層將領在管理下屬時的智慧與手腕。
天啟六年(1626年),寧遠城迎來了它的首次嚴峻考驗。努爾哈赤親自率軍攻打寧遠,祖大壽在袁崇煥的指揮下,參與了這場保衛戰。他準確地判斷出明軍不宜與後金軍在野外正面交鋒,主張採取固守城池的戰略,這一建議得到了多數將領的支援,並最終被袁崇煥採納。在寧遠之戰中,祖大壽負責守衛南城,憑藉堅固的防禦工事和有效的火力配置,明軍成功擊退了後金的進攻,取得了寧遠大捷。這場勝利極大地提升了明軍計程車氣,也穩固了寧遠作為東北邊防重鎮的地位。
翌年五月,皇太極再度率軍來襲,目標轉向錦州。袁崇煥迅速調遣祖大壽與尤世祿,率領四千精兵馳援錦州。儘管在途中遭遇後金大軍,被迫撤回寧遠,但祖大壽與滿桂領導的明軍在寧遠城外再次與後金軍展開激戰,最終迫使後金軍撤退,成就了寧錦大捷。這些勝利不僅鞏固了關寧錦防線,也為祖大壽贏得了崇高的榮譽和晉升,他先後獲得了升職和獎賞。
崇禎元年(1628年),皇太極試圖透過書信與明廷溝通,祖大壽對此保持警惕,將信件上報朝廷,展現了他對於國家安全的高度責任感。同年內,他被調任為前鋒總兵官,掛徵虜前將軍印,駐守在關寧錦防線的最前沿——錦州,成為抵禦後金、收復遼東的重要力量。
四、回援關內
己巳之變(1629年)的發生,標誌著後金對明朝腹地的直接威脅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當皇太極率軍繞過寧錦防線,從薊州邊外突入長城以內,直逼北京,整個明朝朝野為之震動。在這危急時刻,袁崇煥與祖大壽迅速做出反應,率領關寧軍馳援京城。祖大壽建議直接奔向薊州,以保護北京,這一策略得到了袁崇煥的認可。隨後,祖大壽在廣渠門外與後金軍展開了激烈的戰鬥,成功將其擊退,展現了關寧軍的強大戰鬥力。
然而,正當戰事稍有緩和之時,一場政壇風暴悄然降臨。在與崇禎帝的第二次召見中,袁崇煥突然被捕,這一突發事件令在場的祖大壽感到震驚和恐慌。隨後,祖大壽與何可綱率領一萬五千名關寧軍東返,名義上是出關作戰,實則因對朝廷的不滿和對袁崇煥命運的擔憂而返回關外。這一舉動引發了朝廷的憂慮,新任督師孫承宗派遣總兵馬世龍帶著聖旨和尚方劍前來勸說,祖大壽提出了自己的條件,要求赦免袁崇煥、懲治奸臣並補給軍餉,否則拒絕返回。在經歷了妻子或母親的勸告、袁崇煥獄中書信的激勵以及馬世龍的招撫後,祖大壽最終接旨,於十二月十八日抵達錦州,約定領兵西援。
崇禎三年(1630年),在孫承宗的盛情迎接下,祖大壽率軍進入山海關,準備再次投入戰鬥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