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賣炭翁》中隱藏的長安能源危機(第2/2 頁)
再是普通的絹帛了,這些都是貢品。
它們價格不菲,起碼是“進貨”的時候,價格不菲。
拿現在的情況舉例來說,一個LV的包包,跟價格一兩百的普通包包,如果撇開“逼格”這個屬性,實際使用價值差得多麼?
答案是幾乎一樣,但價格卻差了幾百倍。
現在這個LV的包包,已經在家裡吃灰了很多年,皮革老化,還爛了不少。這時候,我要拿出去賣,可能也就幾百塊,因為我沒法強買強賣啊!
但是套到宮人們身上,他們認為“LV包”並沒有折舊,當初進皇宮的時候價值幾百貫啊!
現在用來買柴薪,難道不是便宜了這些人麼?
所以可以斷定,這些人回宮去稟告此事之後,不但不會被懲罰,還會被嘉獎。而且類似的事情,還會成為一種慣例,成為搜刮民脂民膏的一項專有制度。
因為他們把宮中用不上的爛東西弄出去了,把急需的生活物品搞回來了。站在帝王的角度看,這種清道夫的工作,必須要有人來做。
由此可見,李隆基一直在那叫窮,他不是真的窮,而是在非商品經濟體系下,宮裡有太多用不上的東西。這些東西就跟平常人家的放雜物的雜物間一樣,看著都是錢,卻又沒法換錢。
用現代通俗的話說,叫:流動性不足。
白居易反映的問題,其實就是唐朝皇宮沒有好辦法“去庫存”,然後就在權力加持下,用搶劫的方式去搞維持宮中體面生活的民生物資。
世間的事情,也就那麼幾種性質。
損己利人,這是父母才會做的事情。
利人利己,這是大家都追求的事情。
但是以上兩點,常常在生命中可遇不可求。
更多的便是退一步的“損人小利,而予己大利。”
再差一些的便是損人不利己了,這種人便是腦子要去維修的,世間反而是比比皆是隨處可見。
盛唐轉中唐這一段,其實單個人的善惡與作為,已經微不足道,更多是是大局,大勢,逼迫得人不能不去鋌而走險。
今日的更新稍晚就送到。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