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章 徐家逃奴(第1/4 頁)
大清乾隆四十八年十月初四,高嶺站大營(今葫蘆島高嶺鎮附近),皇帝駐蹕處。
四個多月前,已經七十二歲的乾隆皇帝,開始了第四次東巡盛京,也是他人生中最後一次的東巡。
因為乾隆前些年下旨在盛京修建的文溯閣已經完成,故而此次需要他親臨盛京進行慶賀,向祖先表明自己的文治功勳。
與前次東巡不同的是,這一次乾隆是從圓明園啟鑾,先到熱河避暑山莊停留。因為天氣炎熱,人員車馬行李眾多,行走不便。因此直到了八月十六日,會同前來承德的卓索圖部的各位蒙古王公後,才再度啟鑾,前往盛京。
同時,他又命怡親王顒琅攜帶玉冊、玉寶(實際應稱為諡寶、諡冊,是清代皇帝為前代帝、後上諡號時的制用之物。清代定製:凡皇帝恭上皇考妣尊諡、廟號,敕工部制玉冊、玉寶,加上列聖、列後尊諡,敕重製玉冊,改鐫玉寶。),帶領諸位阿哥及禮部、工部所遣官員於太廟跪拜後,於八月十二日從北京出發,九月初二日在常家屯匯合。
皇帝的大帳內,一個面容清秀俊美,頭戴雙眼花翎官帽,身穿從一品朝服的大臣正在唸誦軍機處擬好的旨意。
“薩載、閔鄂元奏江蘇按察使司監盜犯鄧二等五名,一同越獄於八月二十九,九月初三日先後拿獲。業經申明,問擬斬決,具體在案。其屬按察使蘇松糧儲道秦學溥請交部嚴加議處等語……”
大帳正中,坐著一位身著醬色湖綢棉袍的老者。此人的頭髮已經花白,但從氣色面相上看去,保養的十分好,看上去不過五十多歲的樣子。
他,正是七十二歲的大清皇帝,乾隆。
乾隆靜靜的聽著站在下面的和珅唸完擬好的聖旨,微微點頭後才說道:“這個秦學溥,真是辜負了朕對他的提拔。讓薩載和閔鄂元再行徹底追查,若有其他情弊之事,另行具奏。你按朕的這個意思再擬旨意。”
“嗻,奴才遵旨。”唸完旨意的和珅和立在一旁的福康安都磕頭領旨。
“免禮吧。”
“嗻。奴才謝主子。”
說完了這一件,乾隆又皺著眉對福康安說道:“朕今天接到李奉翰(江南河道總督)的奏報說,雲南運往京城的銅船在江寧遇風沉了。福康安,你當過雲貴總督,這運銅的船是怎麼回事?”
此時的福康安年紀才二十九歲,自乾隆三十六年輔助阿桂在大小金川平亂作戰,到乾隆四十六年任四川總督緝拿“咽匪”治亂,在這十年時間裡,他在朝中已經有“名將”之稱。
他歷任戶部侍郎、滿洲鑲黃旗副都統、內大臣、吉林將軍、盛京將軍,再到雲貴總督、四川總督兼成都將軍。乾隆四十七年,因在四川緝匪有功,擢為御前大臣,加太子太保。
今年受詔回京署理工部尚書;五月,又授為總管鑾儀衛大臣、閱兵大臣、總管健銳營事務,伴駕隨同前往盛京。
站在和珅對面的福康安聽到皇帝跟自己說話,又連忙跪下。
“免禮。”
福康安隨即起身回道:“回主子,雲南和貴州運往京師的銅鉛之物,一向都是在重慶另行打造船隻,僱傭水手的,交卸過後,再將船隻拆卸變賣。”
乾隆道:“還有這樣的事?”
福康安回道:“奴才以前在四川和雲南任上時,就派人查詢過此事。當地負責此事的歷任委員都是這樣做的。每船所裝銅鉛甚多,所以必須要將船身的板片加厚才可以。是以每次都是打造新船。
奴才以為,四川裝運貨物的船裡,本來有很多大船,頗多堅實可用。以後只需挑選堅實耐用的貨船,按照市價僱傭船隻和相關船工即可,實在是沒有必要另行製造。”
對面的和珅看了一眼福康安,沒有說話,而福康安則恍若不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