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部分(第3/5 頁)
制。 名亦既有:是說從古到今延續下來。知止:是勸告侯王的話。
(大意):對於長久的道怎麼說呢?就以樸作比喻吧。樸就是權力。侯王以樸為號令,玉神降甘露,百姓臣服,自均也就實現了。自均(平均分配)延續下來成為制度。侯王不要超越自均的限度。這樣的話,就能夠長治久安。侯王的權力就象道行天下,就象江河奔流入海。
這一篇也可以這樣表述:長久的道不能說明白,禮器的樸將道表達了出來,道所表達的習俗沒有誰能夠改變。侯王遵循它,等級秩序建立起來。民也就自動的安份下來。等級秩序的習俗(樸)是清楚明白的,侯王不能過份的要求,這就象道行天下,川穀入海,順其自然。
解讀
這一章反映了“畏之”的時代。宣講者是商代的巫祠,宣講的物件是侯王。侯王就是氏族首領,叫做王和侯。宣講的時代應當在商政權的早期,公元前二千年。這個時期,巫祠是商政權的主持者,貴族的秩序建立起來。春秋時代盛傳“禮”,“周公制禮”,實際上,所謂的周禮即起源於商時代的貴族秩序。均和禮顯然表達了不同的制度。
28 無名之樸
原文
三十七 道常無為而無不為,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化,化而欲做,吾將鎮之以無名之樸。鎮之以無名之樸,夫將不欲,不欲以靜,天下將自正。
(註釋與大意):無名之樸與習俗之樸內容相類。長久的道又無為又有為,侯王若能遵循它,“民”將自己改變自己,如果有“欲”發生,我還有無名之樸(道的教化)。使用了無名之樸以後,天下將安靜下來。
解讀
這一章的“無名之樸”與上一章的習俗之樸都是標誌權力,但是在意義上有差別。就樸(玉)的起源意義講,用於祭祀,敬神,是供神的祭品。時間在公元前2500年以前。這個時間以後,大量的玉器做了“巫師”殉葬品,成為過去。到了商代樸即是權力,已經是沒有實物的抽象,所有叫作無名之樸。公元前2500年以後,社會的中心從巫祠向侯王過渡,這是巫祠與侯王的合作時期。從巫祠的宣講可以想像,在商政權以前,有過巫祠時代。著名的五帝即是對巫祠時代的記錄。
29 天下神器
原文
二十九 將欲取天下為之,吾見其不得已,天下神器,不可為也,不可執也,為者,敗之,執者失之,是以聖人無為故無敗,無執故無失。物或行或隨,或噓或吹,或強或嬴,或挫或毀,是以聖人去甚,去奢,去泰。
(註釋):天下:就是首領,商的首領是推選的,不同於政權,所以才發生“不可為”的事情。侯,王是推選出來的,否則,這一章無法解釋。
已:成功,實現。 神器:指樸,即道。這裡的道是指自均思想。 為:改變。 執:也是改變的意思。 聖人:巫祠的自稱。 物:人和事。
(大意):誰想改變天下嗎?我看他不得成功,天下是一件神器,不可改變,遵道的人不去改變,也就沒有失敗,才能長久。看天下,有行的,有隨的,有吸的,有吹的,有強的,有弱的,有挫的,有毀的。所以這樣是因為不遵循道。遵道的人應當不過分,不貪奢,要勤於道。
解讀
這一章講述了一段撲朔迷離的歷史時期。從商貴族衰落到周政權(西周)建立,有一個過渡時期,出現了巫祠的復興。上面的三章是從巫祠復興時期流傳下來,巫祠復興時期從商衰落到周興起,時間是公元前一千六百年到公元前一千年之間。對於商衰落時期,這一篇描繪:或行或隨……總之不再是常規的秩序。
考古出土的玉器很多屬於禮器,紅山文化,大汶口文化,良渚文化,出土的玉器種類多,數量也多。鉞,形似斧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