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助產鉗和挪威人(第3/7 頁)
鐺!
鐺!
面對無比惡劣、溝溝坎坎、呼之欲出的超高難度挑戰,黑髮的小鐵匠頂著強力干擾完成了初號鉗的改進!
等溫度差不多,馮道夫收攏了雜念,拿起了鉗子夾住一塊生鐵。
婦產用,考慮到使用環境,助產鉗體積越小越好,所以沒有選強度不夠的鑄鐵和熟鐵。
馮道夫這次要使用擦滲工藝。
炒鐵法+灌鋼法是官家才有人力組織的生產模式。
對於五湖四海的小手工作坊來說,擦滲鋼就是一個很好的平替。
在熟鐵或低碳鋼鍛坯上,擦上或淋上一薄層生鐵,利用生鐵的碳原子來進行高溫固體滲碳,給表面強化變得又耐磨又有韌性。
是一種將鍛造、鑄造與熱處理三結合的形變熱處理複合工藝,流傳了千百年。
節省工時工序的同時,也有滲碳能力較弱、質量難以控制、不夠均質等缺點。
只能給生活用具強化強化,不適合用來做兵器,但可以給札甲的甲片做一個表面硬化,單片強度高了,能減少甲片總數,減輕整體的重量。
以助產鉗的用途,表面硬化一下就夠了。
家裡熟鐵生鐵都不缺。
特別是生鐵,都快堆滿一地窖了。
羅馬時代因為缺少了利用生鐵的技術,把生鐵叫做豬鐵,鍊鐵場渣山上丟棄了大量的生鐵。
也是因為無法合理利用,鍊鐵的時候肯定得儘量少製造生鐵,於是這個原因也限制了歐洲的鍊鐵爐的繼續變大。
持續最佳化的結果,就是可以實現重複使用和不斷生產的卡特蘭鍛鐵爐,然後就是近代冶煉史。
鐵匠以前積累的生鐵存貨,現在方便了馮道夫。
馮道夫左手夾著生鐵,不斷的擦著熟鐵助產鉗的表面。
這一步工序非常需要經驗。
沒有經驗的馮道夫,卻發現自己似乎隱隱把握這個過程。
這一次比上次鍛打熟鐵釤刀強烈許多,或者說制鋼加成本來就是隻有在‘制鋼’的時候才能最大化。
原本是戰爭迷霧,鐵匠只能依靠經驗來判斷哪裡有沒有擦上碳,哪裡擦的有沒有多了。
現在有了制鋼+150的玄學金相感應,胚件的滲碳情況就跟開了全圖掛似的,馮道夫把控精準多了。
哪裡露白蹭哪裡。
我就蹭蹭,不深入。
給全身蹭了一圈,留下了自己的碳痕跡,馮道夫滿意的夾著胚件放進水裡。
滋!
高溫的胚件進水淬桶中,瞬間有大量水泡翻滾。
馮道夫死死盯著胚件,玄學感應最大化。
500c400c350c
300c!
馮道夫立馬提起了胚件,連貫的再沒入進了油淬桶,做水-油的雙液淬火。
先水淬快冷,再油淬慢冷,組織應力與熱應力都比較小,強度韌性兼得。
缺點就是操作難度大,要是溫度沒把握好,那就是強度和韌性都沒有。
尤其使用的還是擦滲工藝,滲碳不均勻,溫度再沒把控好,很容易淬成碎冰冰,非常考驗經驗和技巧。
玄學感應夠給力,淬火過程有如神助,馮道夫一次成功。
給胚件脫脂清理,馮道夫稍稍精調了一下,一把碳鋼助產鉗誕生。
「成功鍛造出一把寶物雛形,鍛造升級!」
「獲得專長-大師級制鋼者(制鋼效率+150)」
「寶物雛形:助產鉗(艾歐教寶物,信徒生育力+10、信徒妊娠併發症−10、信徒生命力+1、每月虔誠+1)」
「助產鉗-前置要求」
「1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