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頁(第1/2 頁)
裝。
農民戰爭的第三個中心地區是圖林根和薩克森。這裡是宗教改革發源 地,也是農民戰爭領袖閔採爾的主要活動地區。1525 年 3 月 17 日米爾豪森 的平民集團和市民推翻城市貴族議會,選出實際上由閔採爾領導的&ldo;永久議 會&rdo;。1525 年 4 月底,德意志的封建諸侯拼湊了一支軍隊前去鎮壓。閔採爾 親自組織了一支 8000 人的農民武裝迎敵。但由於缺乏武器和訓練,閔採爾本 人也缺乏軍事鬥爭經驗,未能抵擋住諸侯軍隊的進攻。5 月 16 日,農民軍被 擊潰,3000 多起義者慘遭殺害,閔採爾受傷被俘,同年 5 月 27 日被殺害。 上述三個中心地區農民起義的失敗基本上宣告了德意志農民戰爭陷入低 潮。此後蒂羅爾茨堡地區農民繼續戰鬥,堅持到 1526 年 7 月。農民戰爭最後
失敗。
在這場戰爭中,10 萬以上農民被殺,德意志各地區的農民重又陷入大小 封建主的奴役之下。在城市,市民反對派受壓制,城市特權被剝奪,城市貴 族的統治得以恢復,這使德意志工商業日趨衰落,資本主義發展嚴重受阻。 從農民戰爭失敗中撈到最大好處的是封建諸侯。他們奪取了天主教會的
財產,獲得了更多的封建特權,加強了對農民的統治和剝削。
但這場農民戰爭從根本上動搖了封建統治基礎,對德意志歷史產生了深 遠的影響。
第四節 三十年戰爭和普魯士王國的興起 三十年戰爭對德意志的影響
農民戰爭失敗後,宗教改革運動蛻化為新教與舊教的糾紛,信奉新教的 諸侯和信奉舊教的諸侯在宗教糾紛掩飾下爭奪地盤和反對皇帝專權。
1608 年,以普法爾茨選侯為首建立了新教聯盟,追隨者有黑森和帝國一 些城市,並得到丹麥、瑞典、法國、英國及俄國的支援。1609 年,巴伐利亞 公爵發起組織了天主教聯盟,參加的有德意志的天主教諸侯。神聖羅馬帝國 皇帝為重振帝國皇權,也極力限制新教活動,支援舊教諸侯。天主教聯盟得 到西班牙、波蘭和羅馬教皇的支援。
歐洲列強介入新教與舊教兩大集團的紛爭終於導致了三十年戰爭的爆 發。
1618 年捷克反對哈布斯堡王朝的起義,是三十年戰爭的導火線。神聖羅
馬帝國皇帝為在捷克(波希米亞)恢復天主教,指定斐迪南二世為捷克國王。 斐迪南二世下令禁止新教活動,拆毀其教堂。1618 年 5 月 23 日,布拉格民 眾沖入王宮,把幾個官吏從王宮視窗擲了出去,史稱&ldo;擲出窗外事件&rdo;。這 一事件引發了三十年戰爭。
三十年戰爭從 1618 年至 1648 年,歷時 30 年,共分為四個階段:1捷克
‐普法爾茨階段(1618‐1624);2丹麥階段(1625‐1629);3瑞典階段
(1630‐1635);4法國‐瑞典階段(1635‐1648)。最後,戰爭雙方於 1648
年 10 月 24 日簽訂《威斯特伐利亞和約》,結束了這場席捲歐洲的戰爭。《威 斯特伐利亞和約》規定:法國得到 3 個主教區(梅林、圖爾、凡爾登)和整 個阿爾薩斯(斯特拉斯堡除外)。瑞典取得西波美拉尼亞及東波美拉尼亞的 一部分、維斯馬城和不萊梅、維爾登兩個主教區,從而得到波羅的海和北海 諸港口。正式承認荷蘭、瑞士獨立;帝國境內布蘭登堡、薩克森、巴伐利亞 等邦諸侯領地恢復到戰前狀況,諸侯在領地內享有內政、外交上的自主權。 這場戰爭使德意志損失了 1/3 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