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頁(第1/2 頁)
賴歇瑙和保盧斯不得不全面修改第十集團軍的進攻計劃:讓坦克和機械化部隊退到第二線,把步兵調到第一線,待越過國境,開啟突破口後,再讓坦克縱深突進。本來靠奇襲可以取勝的戰鬥,現在卻不得不靠強攻來解決了。
德軍其他部隊也趕緊改變部署。雖有這種戰術上的變化,但作戰的根本目標仍絲毫未變。陸軍總司令的意圖是:搶在波蘭完成戰爭動員和集結軍隊之前,一路從西里西亞,另一路從波美拉尼亞‐東普魯土分進合擊,集中兵力殲滅部署在維斯瓦河‐那素夫一線西側的敵人大兵團。
決定一切的是,大部隊能不能早日形成夾擊的態勢,能否及時阻止波軍渡過維斯瓦河向內地撤退。如果能及時將波軍大規模包圍的話,就能在維斯瓦河以西進行決戰。
實現這個計劃的第一個前提是,德國空軍要掌握制空權。
第二個前提是,德國空軍的轟炸機要能夠按照指揮部要求的那樣,隨時切斷敵後任一地方的公路和鐵路。
第三個前提是,在戰鬥最激烈的時刻投入空軍,並使其發揮作用。屆時,強擊機、俯衝轟炸機、驅逐機、戰鬥機一齊上陣,對敵實施強大的空中突襲,不給他們以喘息之機,使其感到除非投降別無他路。
讓空軍起左右戰鬥的作用,這是史無前例的。把空軍完全從陸軍獨立出來並集中投入戰爭,這也是個首創。
不過,空軍能夠肩負起這一重任嗎?在空戰中,在攻擊地面部隊和空襲敵後目標時,以及前線上所到之處都能顯示出強大的威力嗎? 攻擊高度4000米!作者:[德] 卡尤思&iddot;貝克爾
德國空軍到底擁有多大實力呢?波蘭戰役之後不久,普遍流傳的一種說法是:德國空軍的力量是壓倒一切同時也是震撼世界的。德國宣傳機構巧妙地利用了這一點,抓住不放,並取得了成功。不僅戰時,就是在德國垮臺以後,甚至在今天,這種傳說仍然廣為流傳。
這裡可以舉兩個例子。一是美國西點陸軍軍官學校一九四五年出版的戰史研究《波蘭之戰》,該書曾這樣寫道:&ldo;一九三九年夏季,德國已經擁有了世界上最強大的空軍。由民航和軍隊培訓的預備飛行員近十萬人。飛機平均月產量為二千架。第一線飛機有七千架,裝備四個航空隊。&rdo;
另一個是最近才定稿出版的《一九三九年一九四五年的英國空軍》,該書公佈了一個詳細數字:&ldo;一九三九年九月三日,也就是英國參戰的那一天,德國空軍的實力是四千一百六十一架第一線飛機。&rdo;
而真實的飛機是多少呢?德軍空軍兵站總監每天呈送給空軍總司令的實力報告是證明可作戰飛機數目的唯一可靠檔案,它所記載的數字與流傳的有相當大的出入:在波蘭戰役中,參戰的空軍部隊有阿爾貝特&iddot;凱塞林將軍的第一航空隊(東部)和亞歷山大&iddot;勒爾將軍的第四航空隊(東南部)。截止一九三九年九月一日,兩個航空隊合計,飛機總數不超過一千三百零二架(實際數目)。
此外,在東部還有空軍總司令直轄的一百三十三架飛機,其中除執行專門任務的兩個中隊的戰鬥機外,其餘儘是偵察機、氣象觀測機和運輸機。
另外,還有轉給陸軍的用於偵察和聯絡的三十一個中隊共二百八十八架飛機。
部署在東部的本土防空部隊的戰鬥機,雖然在波蘭戰役中只不過是配角,但也參加了戰鬥。它們是空軍第一軍區(科尼布斯貝格)、第三軍區(柏林)、第四軍區(德勒斯登)和第八軍區(佈雷斯勞)的二十四個戰鬥機中隊,共有飛機二百一十六架。
所以空軍投入波蘭戰役的飛機總數是一千九百二十九架,其中只有八百九十七架是裝載炸彈的飛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