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實與生活(七十五)(第1/5 頁)
題目:信念
這些不當的信念,正在壓垮你,很多時候,造成我們煩惱、焦慮和負面情緒的,往往不是我們所面臨的客觀事實,而是我們內心深處的信念對這些事實的解釋。
什麼是信念?在成長過程中,我們會接收到來自外界各種各樣的資訊灌輸,隨著時間推移,經歷與感受,有一些資訊會被固定下來,並不斷地被我們接收到的證據所強化。那麼,我們就會發自內心地認同這些資訊,把它們作為對這個世界的預設假設,用它們來看待和理解這個世界。
這就是信念。簡單來說,它相當於構成我們心智世界的「地基」。正是因為有了這些信念,我們才能在它們之上去構造各種各樣對於外部世界的規則和框架,形成我們的心智世界。我們人活著就像一顆種子,從播撒在世上,再到豐收,這期間要經過一段過程。
從另一個角度來看,這些信念又像一扇扇視窗,把來自外界的客觀事實經過「翻譯」和「解讀」之後,轉達給我們。我們所接收到的一切資訊,其實都是經過這些信念所解讀的。
舉個簡單的例子:日常生活中,當我們指出別人的錯誤時,有些人會非常生氣、認為被冒犯了,為什麼?正是因為他們抱有這樣的信念:「我是正確的,不認同我的人,就是在跟我敵」。當別人提出自己的缺點時應當去改變,而不是去指責或錯歸。
這樣的人,在日常生活中就會顯得很敏感,很容易因為一些小事而記恨別人、產生衝突。因為在他們看來,一切反對和質疑的聲音都是對自己的攻擊,都是不對的,應當受到還擊。
反過來,如果一個人的信念是「別人指出我的錯誤,是在幫我完善自己的觀點」,那麼他在日常生活中,心態就會更積極、更正面,也更不容易跟其他人產生矛盾。因為他不會把「指出錯誤」這件事情,解讀為「敵對」,而是解讀為更加善意的「幫忙完善觀點」,因此也就不會導向仇恨和攻擊性。
在這種情況下,你會發現:一件事情的客觀狀況如何,跟我們對它的解讀如何,其實很可能是不一致的。一個人指出你的錯誤,有可能出於善意,有可能出於惡意——但這一點並不是很重要。相比之下,你自己如何去解讀他的行為,往往會更加重要。
為什麼呢?因為,除非他真的做出了傷害你的行為,否則,他的意圖只存在於他腦海中,對於你是不會產生影響的。能夠真真切切影響到我們自己的,是我們被自己的「解釋」所喚起的憤怒、沮喪、焦慮、煩惱……說白了就是一種認知水平。
因此,解開許多問題的鑰匙,很多時候其實就在我們的內心。同樣,我們可能無法控制外界,但我們可以控制自己的內心。瞭解自己,才能擺脫困境。
在心理學中,讓自己擺脫負面情緒的困擾,最有效的一個辦法,就是「認知重構」。簡單來說,就是找到自己內心深處產生負面作用的不當信念,把它們用更好的、更合理的良性信念替代掉,從而讓自己能從更加積極的角度解讀外界的資訊。
就像上面的例子:如果你能夠意識到自己存在「我是正確的,不認同我的人,就是在跟我為敵」這個信念,並且這個信念已經對你造成了很多無謂的困擾,那麼,不妨把它換成「別人指出我的錯誤,是在幫我完善自己的觀點」,這可以從根源上解決你的問題。
當然,認知重構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它絕對不是一蹴而就的。你需要在每一次面臨相同困擾、產生同樣情緒反應時,能夠及時想起來,及時告訴自己:我的信念是不妥的,沒有什麼外在事物在傷害我,只有我的信念本身,因此要把它修正過來。
像這樣,一次又一次地重複,修正,調整,才能建立起新的聯絡,讓自己在面臨同樣的問題時,切換到更有用、更正面的信念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