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零九章 付總兵(第2/4 頁)
一口一個兄長。
他的昏禮辦完,沒少被人彈劾,只不過都讓楊嗣昌給擋下來了,彈劾楊嗣昌的人更多。
這也是朝廷要給付仁喜調到薊鎮的原因,讓這個有功之人離他那些老朋友遠點。
楊嗣昌進京師給皇上獻計,沒過多久,楊嗣昌的繼母丁氏去世,父親楊鶴也病了,就丁憂回家守孝照顧老父親去了。
如今繼任山西宣大總督的叫梁廷棟,跟宣府總兵李國樑的名字很搭,一個是朝廷棟樑、一個是國家棟梁,反正是屋子裡的兩根大柱子,非常棒。
梁廷棟也是個很厲害的人,崇禎三年加遼餉,就是他面臨兵餉不濟的情況下,建議崇禎在九厘銀之外加了三厘。
當時朝臣都不願加餉,說百姓已經很貧窮了,再加餉日子就過不去了。
梁廷棟告訴崇禎,他們放屁。
臣合計了九邊軍隊,兵不過五十萬,餉不過一千五百萬,朝廷怎麼可能連這點兵都養不起?
百姓貧窮跟遼餉那仨瓜倆棗沒關係,是因為官員太貪,我就是官員我能不知道嘛。
朝覲、考滿、行取、推升,每年弄一次少說要花五六千兩,巡按查盤、訪緝、饋遺、謝薦,多的能到三萬兩。
天下走一圈,這就數百萬兩出去了。
這種貪汙腐敗的風氣不根除,就算不加派遼餉,百姓日子也苦的很。
,!
所以現在朝廷的問題不是加不加遼餉,錢不夠用它是必須要加的,首要矛盾是把中間商幹掉,讓百姓少交錢、國家多收錢。
崇禎很開心,這才是辦事的能吏嘛,不能朕一說什麼事,朝臣這不能辦那不能辦的,你當大臣你不得琢磨怎麼辦嗎,難不成天下就爛著?
梁廷棟因為這個建議,得罪了很多人。
都是官員,這些常例都這麼過來的,潛規則沒人捅出來,不知道的圈外人就永遠不知道,就比如皇上。
你一說出來,皇上覺得我們個個都貪,就你梁廷棟撇清了關係,叛徒,損人利己的王八玩意兒。
結果事情也並沒有像梁廷棟想象中那樣,遏制住貪婪風氣。
他的本意是開源節流,但是有些想當然。
歸根結底,只是他的身份地位,已經不需要考功來進步,所以上了房就抽梯子。
這事並不好辦,朝廷又不可能不考功,照梁廷棟這意思,朝廷就暫時先別選官了,反正選出來也是一堆廢物,不如先拿這筆公務支出養兵。
關鍵它這筆地方攤派的錢本身就沒在朝廷賬上,根本不進國庫,地方上就算把這筆攤派停掉,也開不出源。
然而遏制風氣,它是需要朝廷再多養一批人,巡查也好、訪緝也罷,反而要從國庫多支出,也就是又開新流了。
所以這項政策在朝廷這,就只能算一半:你就說遼餉能不能徵吧,好,梁廷棟說該徵,必須徵。
就跟楊嗣昌提出針對東虜西賊,封王楊麒、議和承宗、駐軍朝鮮等一系列分化、遏制政策一樣。
到崇禎那就只能辦個封王楊麒,而且行動力非常強,立馬就給辦了。
畢竟。
議和丟臉,崇禎未必丟不了這個臉,但很多朝臣不能讓崇禎丟臉。
駐軍花錢,崇禎未必花不了這個錢,但很多朝臣不能讓崇禎花這個錢。
唯有封王,僅消耗銅印一枚,使臣一位,大家都能接受。
甚至還意外消耗後金的金印一枚,使臣一位。
不光讓自己少花錢,還能讓後金多花錢,這不雙贏嗎?
雖然梁廷棟的建議並沒能得到妥善執行,但他必然會得到崇禎皇帝的賞識,己巳之變時接任自殺的巡撫王元雅,如今又接任丁憂回家的楊嗣昌,一躍成為宣大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