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3章 作繭自縛的朱元璋(第1/2 頁)
東西在自己手裡只是一件物品,拿到市場上流通,才能成為商品。
要方便物品的流通,就要有便捷的交通。
所以有要想富,先修路的說法。
這是三歲小孩都知道的道理,可是朱標把這個計劃提出來的的時候,卻遇到了極大的阻力,反對聲最大的就是老朱。
“什麼,你要修一條從應天到北平的高速公路?”
“是啊。”
“不可以。”一向疼愛朱標的老朱,直接打斷了他。
“為什麼不可以?要想富,先修路。你看自從應天和周邊修了水泥路之後,方便老百姓進城賣東西,老百姓都富裕起來了。”
“從應天到北平,直線距離就有一千多公里。都用水泥修路,要花多少錢?就你說的商品流通收的稅收,要多少年才能把成本收回?”
“這不是錢的問題,是要讓周邊的老百姓富起來。”
讓老百姓富裕起來?
雖然是出身農民,但是老朱聽了這個政策也是大吃一驚。
因為這和歷朝歷代愚民弱民的政策不相符。
按照韓非子的說法,老百姓不能太聰明瞭,太聰明瞭就不好治理。
歷朝歷代的統治者,也都在實行愚民政策。
老朱的大農村政策就是這種思想的極端,把老百姓分為民戶、軍戶、匠戶三大類,十八個小類。
僅僅民戶就分為米戶、菜戶、蛋戶、丐戶等,各個戶籍之間,不準隨意更改
他不僅要規定老百姓的生活,還把自己的子孫都綁在條條框框上。一言一行都有嚴格的規定。
他希望用這種固步自封的方法,使社會靜態發展,以達到消除禍亂,大明王朝永固的目的。
“公路沿線的老百姓富裕了,那別的老百姓怎麼辦?他們就會發動叛亂。”
“那就修一條公路網。”
“修公路網?”
“不行,不行,那得花多少錢。況且,老百姓都富起來來了就不好管了。”
在明朝莫說是修鐵路,就是公路都這麼難。
老朱想用網格化管理明朝,結果讓王朝永固的思想不僅沒有成功,反而是禍亂的根源。
君子之澤,三世而斬。
很多東西都是講究天賦的,他卻採取接班政策,讓明代的工藝水平倒退幾百年。
別的不說,就說這醫術,這種技術活也要人世世代代繼承下去。結果明朝的醫學水平一代不如一代。
從朱雄英開始,明朝多少皇室死在庸醫之手。
甚至有人調侃說是明朝皇帝之所以短命,是文官集團,買通太醫害死的。
如果真的那樣,文官集團直接把朱家皇帝廢了,自己做皇帝就得了。
真實的情況是,又有朱元璋固步自封,讓明朝的醫術水平整體的倒退。
朱元璋身邊的侍衛武定侯郭英的長子,也是被這些庸醫給害死的,這件事也直接導致了在靖難之役中反水。
很多人都說,藍玉不死,朱棣靖難之役就很難成功。
可是,他們卻忽略了武定侯郭英。
在建文朝,只有兩個開國元勳還活著,一個是耿炳文,一個就是郭英。
耿炳文是江都公主的老公公,郭英是郭寧妃的哥哥,兩人都是皇親國戚。表面上耿炳文的權勢更大,但是實際上,郭英的勢力比耿炳文要大。
郭英和耿炳文的父親耿君用是一輩的,都是淮西二十四將之一。
郭英、郭興、吳良、吳禎、耿君用、耿再成都是兩兄弟投奔老朱。耿君用和耿再成比較悲催,都在建國前就死了。
耿君用有個兒子耿炳文靠著守長興的功勞,被封長興侯,耿再成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