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三章 戛納行(第1/4 頁)
從1918年開始,《福布斯》就第一次公佈了米國最富有的群體名單,當時上榜的共有30人。
而到了80年代以後,米國國內對於這個話題的關注力開始加大。
在82年的《福布斯》上,共記載了400名最富裕的米國富豪,所擁有的資產為920億美元。
當時上榜的門檻是1億美元,而身價過10億的僅有13人。
其中當時《福布斯》排在第一位的是丹尼爾·路德維希,也就是後世所說的首富,身價20億美元。
當然了,這只是榜單上的首富罷了,真正的潛藏起來的那些人,要比榜單上這些人更加的有錢。
不過,那些人基本上都是家族企業,很多都是積累了一個世紀以上的財富,已經不能算是個人財富。
如果單單按照榜單上的人來算,哪怕90年的米國首富約翰·克魯格也比不了傑瑞。
畢竟,約翰·克魯格的身家也才56億美元,而劉洪昌扶持傑瑞所擁有的金礦價值就超過百億了。
只是,價值只是價值,這些都還是金礦石而不是可以兌換貨幣的黃金。
如果想要將之快速變現的話,那麼就只有上市一條路可選。
要知道,未來的barrick黃金公司,在1984年開採這座金礦的時候,第一年也只有105噸,到了91年才增加到2448噸。
若是按照這種速度,那麼對於劉洪昌來說,財富的增長速度就太慢了些。
如果這些都是高純度的狗頭金,那麼劉洪昌自然不會這麼麻煩,而是會選擇將之搬空,但偏偏這些只是金礦,都需要進行熔鍊提取。
所以與其大費周折的將之運走,然後想辦法自己熔鍊,還不如直接將之曝光,並將公司上市,吸收股民們的錢來套現一部分以及開採。
為了能夠安然開採,傑瑞不得不將一小部分股份,以不到三分之一的價格給予某些人。
而後,米國的各大媒體便報道了這座金礦的情況。
一瞬間,傑瑞這個美籍猶太人,就成為了當下最耀眼的存在。
一部分人更是將他稱之為“米國最幸運的人”以及“米國首富”。
……
就在傑瑞前往紐約準備公司上市事宜的時候,劉洪昌從米國乘機趕往了港島,而後又轉乘飛機去往了京城。
他這次前往京城,是為了《末代皇帝》參加戛納國際電影節的事情。
在之前回內地的時候,《末代皇帝》終於拍攝與製作完畢。
經過一年反反覆覆的拍攝,再加上動用了最好的攝影裝置,這部電影比之原來世界上的也絲毫不差,在某些方面甚至還要更好。
由於劉洪昌的要求太過嚴格,所以拍到最後發現原來的1250萬美元根本就不夠,又追加了350萬美元才將這部電影給拍了下來。
這部電影的成本已經達到了驚人的1600萬美元,合128億港元,妥妥的算是大製作電影了。
要知道,去年上映的《星球大戰2》,也不過是用了1800萬美元罷了。
戛納國際電影節,乃是三大國際電影節之一,也是當今世界最具影響力與最頂尖的國際電影節,最早創立於30年代末。
不過,由於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導致電影節中斷。
在二戰之後的46年,才又重新啟動,所以,人們往往將這一屆電影節稱之為真正意義上的第一屆。
這次除了劉洪昌、李漢祥和西方的演員以外,其他人都還是第一次出國。
尤其是國內的那些主要演員們,更是第一次坐飛機,上了飛機都興奮的不得了。
他們一行到港島後,劉洪昌就帶著他們開始了購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