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員書架
首頁 > 歷史軍事 > 末日救世 > 章001 希望方舟

章001 希望方舟(第1/2 頁)

目錄
最新歷史軍事小說: 漢末三國:大哥,看這大好河山抗戰之烽火燃血中醫大師扁鵲沈家大小事相父安心養老,和約阿斗去籤漢末浮沉書五胡明月雲堯長歌大唐:靈氣復甦,全民修仙!大唐:九五至尊三國之開局被捆到劉備軍營大明:老朱偷看我日記,繃不住了一條路要走多遠才會是盡頭從特種兵開始融合萬物天幕:海外遍地銀山金樹,速搶驚世駙馬爺,他醫手遮天無敵縣令:從替哥哥入洞房開始重鑄漢骨行走在元朝末年穿越李自成,親手終結大明和大清

我叫秦火,熟悉的人都叫我阿火,我出生在火星,是一個土生土長的火星人。

但我從小接受的教育是,我,還有我的同伴,以及方舟基地上的所有人都是地地道道的地球人。

是的,我們來自地球。

那是四十年前的往事,地球遭受了小行星帶的連續撞擊,撞擊的能量相當於持續引爆數億噸的核彈,範圍之廣,規模之大,足以摧毀一半以上地球的生靈。

儘管科學家們事先計算出了撞擊的準確時間和軌道,但在有限的時間裡,我們的先輩能做的事情就是想盡一切辦法減少損失,確保人類文明火種的延續。

而這有限的時間,僅僅是三年半,歷史教科書上說的。

所有的科技手段,窮極一切的辦法全都用上了。

諸如,動用核子武器轟擊小行星帶,但這個方法沒有成功,相反,損失極大。

在已有的火星方舟基地的基礎上,瘋狂的擴大規模,無數航空器開始了史無前例的星際移民,但這對於擁有近百億人口的地球來說,無疑是杯水車薪,有幸能踏上移民飛船的人不足萬分之一。

更現實的手段是避開撞擊點,在地球建立地下城和避難所,由人類臨時執政聯盟統一規劃和協調。

於是人類、我的先輩們在地球的各個角落開始挖掘地下工事。

地下城的深度不少於一千米,規模至少能容納二十萬人,避難所的深度也不能少於六百米,規模就小多了,通常能容納一到兩萬人,但避難所的優勢在於數量。

先輩們要在十分有限的時間內完成上萬個地下城和無數避難所的修建。

那時候的難點不在於設計圖和施工資源,而是成熟的生態技術手段,比如能夠穩定執行的生態迴圈和自潔系統。

可以想象當時的科技水平,很多地下城的生態迴圈系統相當原始粗糙、令人堪憂,更何況是小型避難所。

現在火星基地裡的生態自潔和迴圈系統已經非常成熟和完善,它只需消耗少量的能源,就能使整個系統平穩運轉百年以上。

系統極為複雜,包括了模擬大氣層、空氣再造和自潔系統、水迴圈系統、光照及動力迴圈系統、溫度、溼度調節系統等等。

每一個方舟基地都相當於一個超大型的生態農莊,這樣的農莊已經遍佈火星南半球的東部平原。

但是再多的農莊也只能容納有限的人口,更何況,這裡只是人類的臨時基地,它在最為巧合的時點成了人類的外星避難所,但我們需要更大的生存空間。

該回家了。

這一切認知都來自於我出生以後的教育,包括父母、課堂、書本、甚至友人。

我沒有親眼見過人類的母星地球,但是現在,我們回來了。

我和我的夥伴們來自希望方舟一號,是地球那場災難以後,四十年來火星方舟基地的人類第一次重返母星,我們小隊一共十一人,隸屬軍方第三戰鬥聯隊的第六搜尋隊,又被稱之為末世搜救隊。

希望方舟返回地球的目的是進行大範圍的災害評估,驗證探測器資料,尋找已失蹤的其他探測器,並反饋原因,建立前進基地,為下一步人類大規模的重返家園做準備,同時也為了尋找倖存者。

是的,倖存者,這是一個十分沉重的話題,雖然我們都不喜歡末世搜救隊這個名字,但我們每一個人都明白自己的使命。

四十年來,無數地下城和避難所陸續中斷了與火星方舟基地之間的聯絡,這是一個很糟糕的情況,探測器無法給出答案。

但根據最惡劣的地質災害評估、最有權威的專家結合倖存的探測器發回的資料,給出了令人難以接受的判斷,這些失聯的地方恐怕已經沒有人類倖存。

截止希望方舟

目錄
炮灰女一身反骨,沙雕捉鬼贏麻了從美漫世界開始當怪盜甦醒的秘密人人都說我是死神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