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頁(第1/2 頁)
第二,興修農利,擴大農田灌溉面積。&ldo;水利是農業的命脈&rdo;。
邊區抗日民主政府規定:&ldo;由早地變成水澆地的增產部分,3年免交公糧。靖邊在1942年興修了5000畝水澆地。全邊區1942年新修水澆地27572畝。&rdo;在敵後解放區.為了鼓勵群眾興修水利,各抗日民主政府也頒布了水利政策,因此.雖然戰火連天,仍取得空前的成績。例如在晉察冀邊區在八年抗戰中鑿井22425眼,澆地125190畝,開新渠3961道,澆地727060畝;整舊渠2798道,澆地304146畝,再加上其他增挑杆蓄水汪等澆地110224畝,共澆地1265601畝。華中解放區的&ldo;水利建設成績卓著&rdo;。例如蘇北鹽阜區在1943年冬1944年春兩季5萬人開浚的木豐、潭洋、魯濱等8條河流,共長80裡,平均寬3丈,深15丈,約23萬餘土方,受益田達145萬畝。
第三。農貸和各行各業的支援農業。為了扶植農業,在極端困難的戰爭年代裡,解放區的民主政府對農業生產進行了儘可能的支援,發放了大量的低利或無利的貸款貸糧。以發展農業生產和調劑農村金融。為使農貸發揮更大的作用。
《陝甘寧邊區農業貸款章程》中規定:在農業生產、農村副業生產、農業供銷和農田水利這4類農貸中以農業生產貸款為主,該貸款以勤勞貧苦農民為物件,農村副業貸款以具備生產條件的農戶為物件;供銷貸款一般以民辦合作社為物件,供給農村必需品和運銷剩餘農產品的周轉資金;農田水利貸款也要求經主管建設機關直接貸給生產的農民。不照章執行或轉作不正當用途者,分別輕重給以處罰。這些規定說明抗日民主政府的農貸是為了幫助解放區的農業和國民經濟的進一步發展。貸款的利率也低,長期年利1分,短期月利1厘,遇天災人禍等意外事變,還可請主管機關減少或豁免償還。在陝甘寧邊區從1942至1946年經由建設廳和邊區銀行發放的農貸達99億餘萬元。在晉冀魯豫邊區從1940至1945年5年中發放農貸共達134826萬元。
第四,提高農業技術,獎勵生產和開展勞動英雄和模範工作者運動。各解放區抗日民主政府頒布了各項具體的法令政策。獎勵開荒、獎勵興修水利、獎勵植棉、獎勵繁殖牲口、獎勵勞動英雄以及獎勵技術發明創造等等,又都召開了盛大的生產展覽會和勞動英雄大會。增加生產力要依靠技術和勞動,當時處在落後的農村,不能不多依靠勞動效率的加強和勞動群眾勞動積極性的增高。
第五,調劑勞動力。除了前面談到的勞動互助、各行各業和軍隊幫助等項辦法外,陝甘寧邊區和敵後解放區還採取了獎勵移民,動員婦女、動員&ldo;二流子&rdo;參加生產和生產放假等項有助於勞動力調劑的辦法。關於生產放假,毛澤東總結陝甘寧邊區的經驗指出:&ldo;邊區某些家境困難的黨政工作人員,應每年允許他們回家2次,每次若干天,從事家庭生產。邊區的小學、中學,農忙時必須停課,讓學生及本地教員回家幫助生產,這也是調劑勞動力之一法。
解放區部隊機關學校的生產自給運動,是中共中央和毛澤東堅持持久抗戰,爭取抗戰勝利的重要戰略性措施.它是在解放區物質條件極端困難的條件下進行的。當時陝甘寧邊區和敵後各解放區都處於經濟落後的廣大農村。
毛澤東指出:&ldo;由於是農村,由於是經常被敵人摧殘的農村,由於是長期戰爭的農村,部隊和機關就必須生產。由於是分散的遊擊戰爭,部隊和機關也可能生產。在我們陝甘寧邊區,則更由於部隊和機關的人數和邊區人口比較,所佔比例數太大,如果不自己生產,則勢將餓飯;如果取之於民太多,則人民負擔不起,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