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頁(第1/3 頁)
日軍奪取了熱河後,繼續向華北進軍,威逼平、津,這就更加激起全國人民的憤慨,人們對張學良也更加不能原諒了,認為他先失東北,又丟掉熱河,是置國難家仇於不顧,真乃孺子不可教也。這使他也很苦惱。他有沒有可以解脫的辦法呢?這在當時也還是有的,這有兩條途徑,一是重整旗鼓,率師迎戰日寇,收復失地;二是在適當時機公佈蔣介石在&ldo;九&iddot;一八&rdo;事變前拍給他的電報,向國人說明事實真相。這樣,他的壓力就會大大減輕。但考慮到各方面的原因,為了維護蔣介石的威信,他沒有這樣做,而是自己悄悄吞下了這個苦果,採取了引咎辭職的辦法作為回答。他在給南京政府的電報中說:
自東北淪陷,效命行間,原冀戴罪圖功,勉求自贖,詎料熱河之戰,未逾旬日,失地千里……戾愆叢集,百喙莫辭……
張學良代蔣受過,毫無一點怨言,他本以為,他採取這樣的姿態蔣介石是決不會輕易接受他的辭呈,而真正讓他下野的。所以這一年的三月間,當蔣介石以親臨前線視察、籌劃反攻大計的名義來到石家莊,並約張學良在保定會面時,他還當面向蔣介石請戰,要率領東北軍的精銳部隊誓死反攻,收復熱河呢。誰知,蔣介石為平民憤,以減輕輿論對他的壓力,企圖把喪師失地的責任完全歸罪於張學良,要把他作為一個替罪羊一腳踢開哩,哪裡還會挽留他呢。所以,對他的請戰不僅不加理踩,而且逼他下野,熱河收復不收復,對蔣來說是無關緊要的。
張學良與蔣介石會見時,宋子文在場。這次會見仍然是在火車上進行的,仍然是災難性的。
不過這次在表面上蔣介石卻還顯得頗為熱情,一點也沒有要責備張學良的樣子,開頭,還假惺惺地對這位為他背了黑鍋的將軍婉言相勸,極力安慰呢。但隨後話鋒一轉,立即對張學良的辭職電錶示讚賞,但又怕張學良思想不通,假裝十分為難的樣子說:&ldo;漢卿,你的誠意和處境我是同情的,從我個人的願望來說,是不想讓你辭職的,可現在舉國反日,對你、對我都有不少輿論。當然,你是奉命行事,是有些冤枉的,可這又不便公開講。怎麼辦呢?為平怒潮,我們得有一個人辭職。這個道理是明擺著的,就象你我同舟共命,但一條獨木小船容不了兩人過河,如二人俱乘,一定會同遭滅頂;若是先有一人下水,讓另一個人先渡過去,然後再設法渡那個人,則二人皆可得救矣,所以,你看,這先下水的是你呢?還是……&rdo;說罷,目光直逼張學良。這談話和咄咄逼人的架勢,如同是一道突如其來的最後通諜。
&ldo;是我!&rdo;張學良知其用意,憤然說道:&ldo;我先下水,讓我引咎辭職吧!&rdo;
蔣介石見張學良同意下野,心中暗喜,故意朝宋子文說:&ldo;漢卿是個痛快人,能顧全大局,我完全理解他的苦心,就讓他暫時休息一下,到國外去看看吧。&rdo;
宋子文對蔣介石的&ldo;好意&rdo;,心領神會,讚嘆不已,在旁幫腔說:&ldo;好,好,難得漢卿顧全大局。&rdo;
為了保住自己的名譽地位和權勢,蔣介石施展丟車保帥、金蟬脫殼之計,輕而易舉地把張學良趕下了臺。這嚴重地傷了張學良的自尊心,使他深感蔣介石的奸詐、陰險,而且往往是讓你啞巴吃黃連,有苦說不出。而這,對張學良來說,已不是第一次了,他很自然地又聯想到在中原大戰之前,蔣介石藉口防止蘇聯&ldo;赤化&rdo;中國,利用張學良的民族主義情緒,挑起反蘇的中東路事件4的痛苦經歷。
本來,張學良與蘇聯相處還好,是沒有什麼大的矛盾的,但蔣介石為了討好美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