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頁(第1/2 頁)
這時的國民黨蔣介石,則極力策動張學良&ldo;易幟&rdo;,與南京攜手並進。這雖然並不是東北政權的決策,但張作霖在撤離北京時,有與南京修好之意,這一點張學良也是贊同的。皇姑屯事件發生後,更促使張學良進一步增強了與南京接觸的願望。在南京國民黨方面,也不斷派遣使者前往東北,與張學良頻繁聯絡,促其迅速換旗‐‐東北這時掛的還是過去奉張政權的五色旗,要讓他們改掛國民黨的青天白日旗,與南京實行分治合作。因為這時關內統一已大體實現,只有東三省不在南京政府的管轄之下,此問題不早日解決,實在是國將不國了。但那時,鬥爭也還是複雜的,因為在國民黨內也並不統一,除蔣派之外還有閻、桂、馮等派別,他們大都擁兵自重,與蔣介石貌合神離,為了增強自身的勢力,都想把張學良拉到自己一邊,所以內中的明爭暗鬥也還很激烈呢。
當時的美國也未等閒視之。不過,他們採取的是兩面派的外交手腕,這突出表現在他們一方面贊成國民黨統一中國,敦促張學良換旗,可是暗地裡卻又支援日本搶走東北這塊地盤。這看起來是有點奇怪的,因為帝國主義過去在中國,不是常為爭奪地盤打得難解難分嗎?今天怎麼如此大方呢?原來,他們也有自己的小算盤,其目的在於這樣做,既可使蔣介石投入它的懷抱,又可以&ldo;禍水北引&rdo;,使日本人便於向北擴張,進攻蘇聯,而他老美則不動聲色,便將坐收漁人之利。所以,對這一點也必須看清楚,不然的話,也是會上當的。
張學良身處祖國東北邊疆,長期以來,內憂外患,特別是日本帝國主義,是他的一個很大的威脅。蔣介石這時雖然對他友好,但這個人也並不是那麼靠得住的。所以東北何去何從,在當時就成為矛盾的焦點,也是張學良所面臨的一個頗為棘手的難題。因為問題很明顯,以張學良當時的地位而言,他只要答應對方的要求,馬上就可以得到高官厚祿,當一個有日本人撐腰的東北王是完全可以辦到的。但這卻是他不願意、也是決不能走的一條路。可如果他立即改換門庭,進行換旗,不談將來命運如何,只這一步,日本人也是不會善罷甘休的;更何況當時的東北,日軍正磨刀霍霍,戰雲密佈,稍有風吹草動,誰能說不會引起戰爭呢。所以,在那時,儘管披著民主革命外衣的國民黨新軍閥蔣介石的一些主張,對他有一定的吸引力,他也錯誤地認為蔣介石是繼承了孫中山的革命事業的,所以一直是比較傾向於與南京合作。從另一個角度看,張學良有愛國主義和民族主義思想,不願作外國人的奴僕,特別是父親的慘死,使他親眼看見了與日本人打交道的危險性;加之,國讎家恨的痛苦,使他刻骨銘心,時時不能忘懷,所以他決不作歷史的罪人,而要象嶽飛、文天祥等歷代民族英雄那樣,保持高尚的民族氣節,乃決定換旗易幟,決不再有任何猶豫了。
不過,要邁出這一步,也是困難的,這一方面他必須首先統一內部,特別是領導集團的思想,做好團結部屬、齊心協力的工作,並與南京政府隨時保持聯絡;另方面,他也要注意運用比較靈活、機智的策略,與陰險狡詐的日本侵略者企圖阻撓改旗易幟的行為作鬥爭。
東北易幟,從醞釀到完全實現,是從1928年5月30日開始,到12月29日完成的,歷時7個月。這一重要的政治行動,是張學良當機立斷、親自推行的。過去談到東北易幟,似乎認為僅僅發生在東三省,也是輕而易舉完成的。不對了,這項工作,實際是從張學良為貫徹息爭主張,決定將奉軍在關內佔據的所有地區實行總退卻,一律撤回東北時就開始了,他首先進行的是京、津、熱河和灤東等地的易幟。這其間,在區域性地區雖然也還有磨擦,但到9月間都實現了易幟。唯獨東三省的易幟,由於日本帝國主義從中作梗,曾被迫一再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