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6頁(第1/3 頁)
&ldo;今天就要走嗎?&rdo;
&ldo;是的,今天!&rdo;
&ldo;這是不是太倉促了。&rdo;
&ldo;不,也該走了。&rdo;
&ldo;原來不是說還要過幾天再走嗎?急什麼呢?&rdo;張學良還想留客。
可客人卻一天也不想留了。尤其蔣介石,一說要走,心早飛了,恨不得馬上就離開這個使他栽了個大筋斗的倒黴的地方。宋美齡最懂得蔣介石的心意,所以她哪會讓步呢?張學良剛表示了一點挽留之意,她馬上就搖頭了:&ldo;不,漢卿,多謝你的好意,不必再停留了,好在談判已經結束,幾方都已達成諒解。另外嘛,你可能忽略了一件重要的事……&rdo;
&ldo;啊,是什麼事呀?&ldo;
&ldo;今天是聖誕節,我想今天回南京,圖個吉利,你不會使我失望吧?&rdo;
&ldo;啊,是這樣……&rdo;宋美齡把話說到這個地步,張學良覺得是很難拒絕的,加上他早有放蔣之意,所以打算答應她的要求。但轉念一想,又覺得放蔣是大事,西安三方面意見還不一致,尤其軍內將領和各方人士,幾乎是一致反對的,所以又有些猶豫了:&ldo;走是可以的,總得準備一下,今天走,怕來不及吧?&rdo;
&ldo;來得及,來得及!&rdo;宋怕張學良再變卦,連忙說:&ldo;我來時乘坐的飛機還在西安,要走很方便,還準備什麼呢?&rdo;說到這裡,為使在她看來還是比較重義氣、講交情的這位少帥不再有任何的動搖,又進一步使他放心地說:&ldo;漢卿,事情是不是就這樣說定了。至於有人顧慮日後共事,多有不便,這就更是多餘了,你可以轉告他們,委員長說了,他是領袖,是決不會計較的,尤其你們弟兄之間,大仁大義,決不抱怨。&rdo;
張學良看宋如此通情達理,即表示同意讓他們今天離開,並親自送蔣介石回南京。
&ldo;不,不要送了。&rdo;一直默不作聲的蔣介石,看到夫人終於把張學良說動了,暗自高興,但嘴上還是勸阻,以示寬宏與關切:&ldo;唵唵,真的,不要送了,我們兄弟二人好說,都能諒解,不會介意,可你到南京,那裡可能會有人對你不諒解,唵唵,怕有不便。&rdo;
看,蔣介石話說得多麼好聽呀,姿態是多麼的高呀,可這諾言究竟在多大程度上能夠兌現,只有天曉得了。但那時,年輕的張學良對蔣介石的這一套兩面派手法還缺乏深刻的瞭解和警惕,他只是考慮到,普通的人,尚講信義,何況堂堂委員長?他不是倡導新生活運動、大談&ldo;四維八德&rdo;、對&ldo;禮、義、廉、恥&rdo;&ldo;忠孝仁愛,信義和平&rdo;之類的信條背得滾瓜爛熟嗎?不是口口聲聲大丈夫一言既出,駟馬難追,絕不報復嗎?所以他答應了他的要求,至於送不送蔣回南京,剛才蔣氏所言,顯系激將法,正因為他這樣說,張才不能不送。所謂南京有人&ldo;不諒解&rdo;,&ldo;不要送&rdo;等,並非真言,可以把它看作是欲擒故縱之策;而唯恐他改變主意不去南京,那末他想把張學良&ldo;這小子弄起來&rdo;的打算就會落空,這才是蔣的真正動機。有人說,在這樣的情況下,張學良居然相信了他的好話,義無反顧地親往南京送蔣,是不是太幼稚、也太無知了呢?也有人說,他之所以這麼做,是因為他不瞭解蔣的為人,是一時心血來潮,是個偶然的決定,這有無道理?我看說他考慮不周,這是符合實際的,說他對蔣的為人和本質看得不透,也是可能的,但若說他未加考慮,是一時衝動,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