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頁(第1/2 頁)
安德遜數了一數,在24英里的航程中一共遇見600艘船,而在兩岸停泊的船隻至少有這個數的兩倍。&ot;根據最保守的計算,我們至少見到50萬人。&ot;&ot;迷人的鄉間小屋&ot;,&ot;精緻的花園&ot;,&ot;一塊塊整整齊齊的莊稼地&ot;。
兩個世界的撞擊
給船隊增添許多光彩的旗幟中,有幾面旗卻令人擔憂。赫脫南寫道:使團乘坐那麼多的船隻遠道而來,中國人見了一定非常得意,因為在長幡上用中文寫著幾個大字:&ot;英吉利貢使。&ot;無論在旗上還是在英使提供的禮品清單上,中國官吏都把禮--&ot;禮物&ot;改為貢--&ot;貢物&ot;。這一個字的改動使英使十分不快。中國官吏稱送給皇帝的禮品從來就叫做貢。
這是一種解釋,但沒有解釋對。再說,馬戛爾尼的使命並不是充當臨時的使者,只是送表示歸順的貢物來的。他作為首任常駐大使派往中國,並給皇帝帶來了禮物。我們現在掌握的文獻說明,中國人從一開始就不接受這種區分。他們對英國使團猶如對其它國家的使團一樣採用同樣的措詞和禮儀。
中國皇帝對此親自過問。他在熱河收到了禮品清單。使乾隆十分生氣的是馬戛爾尼在中譯本中自己給自己封的&ot;荒誕頭銜&ot;:欽差,即&ot;君主特使&ot;--查理大帝稱之為&ot;iss doic&ot;。這正是徵瑞的頭銜。皇帝馬上在8月6日的諭旨中作出反應:&ot;此不過該通事仿效天朝稱呼,自尊其使之詞。無論該國正副使臣總稱為貢使,以符體制。&ot;
要和禮儀相符,要和過去曾有的、並將永遠不變的禮儀相符。&ot;在今後的一切譯本中,一律改為貢使或藩使&ot;。
世上只有一個皇帝,那就是中國皇帝。同樣用&ot;欽差&ot;這個詞就等於把英王升格為平等的皇帝。馬戛爾尼不該以他和派遣他的人的關係來定銜,而應以他的使命來定銜:其使命是表示效忠天朝。
皇帝是世界秩序的中心,也是上天在這世上的唯一代表。他不能設想某個人竟要和他平起平坐。他是最有權威的文人,也是傳統習慣的捍衛者。孔夫子說:&ot;君子博學於文,約之於禮,亦可以弗畔矣夫。&ot;難道能讓一個不先適應中國的文字與禮儀的夷人接近中國嗎?永遠不能。
後來,徵瑞奉命在談話中加進一句話:&ot;至爾國所貢之物,天朝原亦有之。&ot;這樣,貢使就再也不能以這些奇特的禮品自吹自擂了。
顯而易見,他們想要打掉英國人的傲氣。有些不偏不倚的見證人,如朝鮮貢使,揭露中國皇帝的不良用心:&ot;英吉利進貢物品製造奇巧,西洋人所不能及。&ot;這正是英國人自己的看法。
同馬戛爾尼一樣,皇帝對一切都作周密安排。這遠不只是因為那一方極度敏感所引起的問題,而是兩種根深蒂固的信念--一方是對宇宙秩序的尊重,另一方則是榮譽感--準備就一個禮儀問題進行較量。分歧的產生並不是像英國人以為的那樣由於低階官員不合時宜的幹預;也不是像中國人以為的那樣由於夷人的無知。其真正原因是:一方覺得自己處在歷史的先進地位後就不願放下架子,而另一方則認為禮儀永恆不變,它是文明的基礎。兩個世界正是透過禮賓上的困難相互撞擊著。
馬戛爾尼暫時設法避免發生任何爭端,好像他懼怕撞擊似的。他裝作把旗上的&ot;貢&ot;字看成是用詞不準確,但他頭腦是清楚的。他在1793年9月3日寫的、至今尚未發表的出使報告中解釋說,他擔心他如就旗上的文字提出指責的話,不僅得不到糾正,甚至會使這次出使半途夭折。
即使你是來自一個海洋國家,當船就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