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頁(第1/2 頁)
一路上看不見牲口:牲口都在牲口棚裡飼養,人們餵以蠶豆和鍘碎的稻草。中國缺少建牧場的土地。一路上也看不見村莊,只看見一些分散的、四周沒有柵欄的茅屋。&ot;沒有任何防備野獸和盜賊的設施&ot;。這種安全感使英國人十分讚羨。那時,英國社會暴力事件很多--在城市裡、大路上、鄉下,暴力事件都時有發生。
農民的妻子被迫做家務,&ot;餵牲口,養蠶,紡紗,織布,還要效仿上層社會婦女那樣把腳裹得很小。丈夫對妻子擁有絕對的統治權,他們不允許妻子同桌吃飯:他們讓妻子在一旁侍候。&ot;
這種習俗在儒教家庭裡始終存在,而在普通家庭,特別是在南方和臺灣還一直是十分普遍的。一個盧埃爾格或科西嘉的農民對這種習俗就不會像這些英國人那麼反感了。
敬重老人和崇拜祖宗
斯當東完全陷入了理想化的狀態:&ot;中國人從小就受到做人要和氣,待人要禮貌的教育。一些純屬道德性質的格言張貼在詞堂裡。每個家庭總有人能向其他家庭成員宣讀這些格言。&ot;這些格言至今還有約束力。令人費解的是,在中國歷史上怎麼會發生那些包括後來年輕紅衛兵暴行在內的大規模流血事件。
老年人和家裡的年輕人住在一起,&ot;和緩年輕人暴躁激動的性格&ot;。敬重老年人的美德從未中斷。錢德明神父講乾隆在1785年把192個六世同堂的家庭請來北京,他們中有4名老人超過了100歲。&ot;皇帝給所有人都送了精美禮品,並親自為他們寫詩志賀。&ot;在毛的中國,這些古老的傳統曾被共產黨繼承。大家聚集在家庭裡--或街道的工作單位裡--學習&ot;毛澤東思想&ot;的警句。根據周恩來提出的一個原則,人們設法在各種委員會裡實現,&ot;年齡三結合&ot;--青年人、中年人和老年人的相結合。隨之就產生了相對應的&ot;性格三結合&ot;:衝動急躁、精力旺盛和溫和穩重等等性格就像在原始社會裡一樣被恰如其分地混合在一起了。
對老人的敬重和對祖宗的崇拜都是最高原則。每家都保留家譜。祖宗的榜樣不斷被援引。本家族每年至少一次在一起祭掃祖墳,同一家族的成員之間從不中斷來往。
這些英國人的驚訝與欽佩現已成為今天西方人的驚訝與欽佩,因為在西方,減少到只有夫婦與孩子的小家庭已成為普遍情況。而在中國,每個父系家族成員都必須相互幫助。斯當東由此得出結論--說得早了一點:&ot;甚至不需要有醫院。&ot;這是由家族保障的社會保險,國家只是在發生重大災害,家族無力互助的情況下才賑濟災民。下過,我們似乎也可把喬治爵士的話倒過來說:正是由於國家缺少資金,因而家族不得不擔當這一角色。今天也還如此,正因為集體無力給農民退休金,所以農民才那樣激烈地反對一對夫婦只生一個孩子的政策:如果沒有兒子,將來誰給養老送終?
社會團結、尊重等級、力盡孝道、崇拜祖宗:直到今天,這些儒教道德始終經久不衰。
第十八章 出現烏雲
(1793年8月16日-21日)
在這期間,馬戛爾尼的精力都放在使團工作上。困難的跡象越來越多。首先,他又收到格拉蒙神父的來信。信是8月16日發出的,信中含糊地提及在北京流傳的各種訊息:&ot;我請求閣下不要忽視我願效勞的建議。在這裡辦事情同在別處不同,在我們那兒有理、公正的事到了這兒就常常成了無理和惡意的了。&ot;
這位固執的教士的意圖是什麼呢?是要感謝英國對耶穌會提供了保護?是希望英國使團的成功能改善在華外國人的命運?是相信英國使團在設法促進傳教活動?如果是這樣,他就大錯特錯了。這次700人